太子的这番话让孙承宗刮目相看,他没想太子会从这个角度着眼,而且联想到了当年万历皇帝的故事。

不仅是万历皇帝,就连嘉靖皇帝在立皇嗣上同样犹豫不决,只不过嘉靖皇帝的两个皇子裕王和景王后者死的比较早,在嘉靖四十四年病故,所以嘉靖没了其他选择,只能选裕王。

但万历皇帝不一样,万历皇帝一直不立太子的原因是因为他想立福王,并且和大臣们为此争斗了十多年,可最终万历皇帝还是理智占了上风,按照祖宗制度选择了后来的光宗为太子,至于光宗登基后仅一个月就因为红丸案驾崩,这怪不得万历皇帝,因为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结果。

太子从这角度入手,是常人没能看明白的,仅此就能看出太子的眼光,而且对这个答案孙承宗同样表示赞同,他的看法和太子一样,如果不是因为灵帝的这番作为埋下隐患,也不会有后来的许多事发生。

目光下意识朝着宋王看去,孙承宗在对太子的回答满意同时也担心宋王心中会有什么想法。毕竟这段历史是少帝和献帝兄弟二人先后为帝,而太子和宋王同样也是兄弟,太子说这番话,宋王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

不过当看见宋王丝毫没有联想到自己,反而带着佩服的眼神看着太子的时候,孙承宗心里松了口气,看来太子和宋王还是兄弟情深的,宋王没有半点其他想法,不过想来也是,两人都是嫡子,是一母同胞,太子比宋王大了几岁,从小又一起长大,他们之间的感情可比普通皇子之间要深厚的太多,再加上宋王对太子这个哥哥向来敬佩尊重,想来大明不会发生那样的情况。

太子继续道:“其实到这一步依旧还是有挽救的可能,毕竟少帝已继位,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实际上何太后和何进已执掌了朝政,大势已在何家手中。如果何太后和何进不那么急迫,按部就班缓缓图之,等过了几年后再一步步解决问题,尤其不主动挑起何董相争,以至董太后离京病故,又步步紧逼,强逼宦官为自保奋起一搏的话,也不会造成这样恶劣的结果。”

“话说回来,何太后虽身份贵重,却没有半点政治眼光和手段,何进屠夫出身一介武夫头脑简单,更不懂政局稳定的重要性。再加上当时世家大族的挑唆和相互利益所至,何进这人又过于自大,独自冒险入宫以至身死。等何进一死,短暂的平衡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借着何进一事挑起争端,趁机起兵屠杀异己,想借这个机会把外戚、官宦一网打尽,然后独揽大权,压制皇权。”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引董卓入京。董卓是世家招来的,却酿成了恶果。董卓抢先一步把皇帝和陈留王抓到手中,然后再以军权压制世家,屠杀异己,之后又行废帝另立事,接着独揽朝政清除世家在朝堂影响力,世家当然不甘束手就擒,从而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说到这,太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对孙承宗道:“老师,学生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学生对此段史了解的不多,仅只能从老师讲述和书本上判断一二,这些所言仅是学生浅见,并不完全。依学生来看,当时的情况异常复杂,各方面的势力掺杂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远非学生所说的这般简单,想要搞明白这些,还需老师多多教导才是。”

孙承宗心中很是高兴,伸手抚着长须不由得点头,太子不仅聪慧,还能举一反三,尤其是对政治的敏感和判断力远超出了他的预计,有这样一个学生,他这个当老师的如何不喜呢?

对于孙承宗来说,当年的天启皇帝同样聪明无比,政治手段也不差,天启皇帝利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意图重振皇权,从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魏忠贤干的也不错,短短数年时间就帮着天启皇帝做了许多事,朝堂上经过清洗后面目一新,皇权进一步稳固,大明各方情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好转。

可惜在孙承宗看来天启皇帝虽然做的不错,可他从出发点上却有了偏差,他的许多做法从效果来说的确是做到了,可他的诸多手段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魏忠贤的确能干,可他这个混混出身的大太监虽为天启皇帝做了事,却也引来诸多骂名,这些骂名不可避免地同样落到了天启皇帝的身上。对自己的学生异常了解的孙承宗对此也颇有不满,虽然他没直接反对天启皇帝的这些做法,却对天启皇帝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很是担忧。在孙承宗看来,哪怕天启皇帝之后在收回全部皇权处置了魏忠贤,可造成的许多后果也无法弥补的,而且东林党倒下也不代表着文官集团彻底屈服于皇权,没了东林党或许会冒出一个西林党或者北林党,文官集团早就根深蒂固,无论是谁当皇帝,以大明的体制而言这种争夺是根本避免不了的。

在之前是君权和相权的争夺,而自从朱元璋取消了丞相这个职务后,就成了皇帝和文官的争夺,作为皇帝独揽大权根本就做不到,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皇权和司礼监对抗文官集团的情况发生。而大明政权三足鼎立,其中最重要的是平衡才对,哪怕短时间内皇权超过了文官集团掌控的权利也只是一时,无法彻底长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