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就是没看清这点,最终导致后来的恶果。孙承宗心里非常清楚,也为此很是惋惜。他这个学生有能力,有眼光,也有魄力,可偏偏操之过急而且用了不恰当的手段,如果换一种方式,天启皇帝或许就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了,大明也不会变成后来的糟糕局面。

从这点来讲孙承宗还是很佩服朱慎锥的,虽然朱慎锥的上位说句实话等于和篡位没什么区别,和当年朱棣登上皇位几乎如出一辙。可朱慎锥的政治手段远非崇祯皇帝可比,就连当年的天启皇帝也要逊色的多。

朱慎锥无论是刚刚入京成为监国时,还是后来正式登基为帝之后,以朱慎锥手中掌控的力量完全可以做到强压各派,以军队为资本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地步。

但问题在于朱慎锥根本就没这么干,朱慎锥无论是当初做监国时候还是现在做皇帝时,一步步走的非常扎实,更明白大局稳定对国家的重要性。哪怕孙承宗心里清楚朱慎锥实际上对文官集团的极度不满,尤其是对东林党的防备和警惕,但朱慎锥却没采用天启皇帝的那些做法,非但没有直接针对文官集团的举动,反而任用了不少官员,其中就包括东林党、浙党、楚党等南方官员。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大佬,现在已是礼部尚书了。自己也是东林党一员可朱慎锥依旧“三顾茅庐”把年迈的他请出来,更让他担任教习堂的总师傅,把太子和宋王交给他教导。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不少,崇祯皇帝一朝的官员中大部分依旧留任,身居高位的更有许多。朱慎锥没有对这些人下手,哪怕就算是下手也从不采取皇权强压的办法,而是利用法律在规则的中进行,让人丝毫挑不出毛病。

但不管如何,朱慎锥对文官集团的压制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点孙承宗看的很明白。可就算这样,朱慎锥依旧维持着朝堂的平衡,潜移默化改变之前的格局,而且这些做法并没有太多阻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起到了效果,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万分。

大明历代皇帝中,除去开国太祖朱元璋和后来的永乐帝朱棣外,能把权谋运用到极点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数一数二,更是搞平衡的一把好手。可在孙承宗来看,朱慎锥的手段也不差,而且朱慎锥还有嘉靖皇帝一个比不上的优点,那就是朱慎锥不仅是一个实权皇帝,更是一个掌控兵权的马上皇帝,这样的皇帝两者兼顾,哪里是其他皇帝能比的。

想到这些,孙承宗不由得沉思起来,他心里很清楚朱慎锥把自己弄回京师绝对不是当一个教习堂总师傅那么简单,以朱慎锥的深谋远虑,自己一定还有其他用处,早在刚来京师后不久孙承宗就做好了朱慎锥和他摊牌的准备,可等来等去朱慎锥都没表露出这个想法,这让孙承宗甚至有些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了,难不成自己想错了?

叮的一声悠悠声响,打断了孙承宗的思绪,这声音是从教习堂外传来的,表示今天的授课到了时间。

按照朱慎锥对教习堂设置的规矩,皇子读书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两个时辰,中午休息一个时辰。

上午从辰时(七点)开始到巳时(十一点)结束,然后午时休息一个时辰。上午主要是文课,教授上课的人是孙承宗和其他教习堂的老师,不过现在教习堂教授文课的只有孙承宗一人,至于其他老师虽应该有,可朱慎锥却一直没有安排,孙承宗对此也没催促,反正每日两个时辰的教授对他来说并不算累,通常都是讲课一个时辰,然后一个时辰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聊天这种方式加深印象,孙承宗虽然年纪大,可身体不错,对此也是游刃有余。

至于下午未时到申时是武课,其中一个时辰是学如何打仗用兵的,当然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那种读兵法,而是实际的了解,比如怎么练兵,怎么扎营,如何行军,如何排兵布阵等等。

剩下的一个时辰是实练,一般是练习武艺和进行兵棋对演或小规模的实操,教授的老师全都是军中宿将,其中就包括如今在京的几个老将,还有前不久来京的秦良玉也应邀给太子和宋王上了两堂课,甚至连之前的巨寇张献忠也来上过课,这些人虽出身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身经百战对于战争极为了解。

武课的师傅从不固定,经常更换轮替,再加上朱慎锥在让太子和宋王上武课的同时还会调派好些侍卫和他们共同学习,这种做法在大明以前从所未有,但孙承宗却心里清楚朱慎锥的用意所在,不仅不反对,还对此很是支持。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