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在给太子、宋王上课,他这个老师当的还是非常称职的,毕竟他有着多年的授课经验,而且还当过天启皇帝的老师。

来京师之前,孙承宗是有些不情愿的,如果不是朱慎锥的坚持,孙承宗甚至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再不踏入朝堂。

作为大明首屈一指的文臣,文武双全的孙承宗早就名扬天下了,要论当官,他除了没当过首辅外,官职已做到了尖顶,而且在主政辽东之时,孙承宗也曾经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大明对建奴的劣势,使得大明在辽东的局势大为改善,甚至差一点就完成了彻底收复辽东的战果。

可惜孙承宗最终还是没做到彻底收复辽东,但这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而是大明党争的缘故。

如果当时朝堂不撤换孙承宗,不是因为魏忠贤对孙承宗不满怕孙承宗权利过大威胁自身,而天启皇帝又考虑制衡的缘故调回孙承宗,假如让孙承宗继续主政辽东的话,恐怕所谓的大清根本就不会出现。而在孙承宗离开辽东之后,继任者袁崇焕的结果天下皆知,自此辽东的局势开始恶化,以至后来的糟糕情况不断发生。

但这些和孙承宗并没什么关系,在己已之变时期,孙承宗临危受命击退建奴,再一次临时主政辽东。可惜那时候孙承宗已做不到之前的成就了,不是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皇位上的那位已从天启皇帝换成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并不信任孙承宗,用他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和朝堂上还有不少人更不希望孙承宗回来的原因,最终导致孙承宗黯然辞职,再一次回到家乡。

可以说孙承宗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他这一生都在为大明付出,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惜却事与愿违,没能彻底完成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这么多,却没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哪怕他是对的,却阻止不了各方而来的明枪暗箭,无法施展一身的抱负。

这也是孙承宗再一次回乡后心灰意冷,彻底放下了继续为国效力的念头。但没想到随着朱慎锥的出现,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而他这个已年过七十的老臣,由于一道圣旨的缘故,再一次回到了京师。

担任教习堂的总师傅,孙承宗再一次当起了老师,而这一次的老师并非是皇帝,是如今的太子和宋王。

对于这个职务,孙承宗无法拒绝,并且也不是他的本意,但既然做了总师傅,向来负责的孙承宗还是异常上心的,在他看来教授国家的储君责任重大,如果能教出一个优秀的学生的话,自己虽没能为国家解决辽东问题,可也算是为国出力,了却心愿了。

而且在教授太子和宋王之后,孙承宗发现无论是太子还是宋王,这两个少年的学业很是不错,他们的学习基础打的很是扎实,据说这都是皇帝和皇后的缘故,尤其是后者,在朱慎锥还没成为皇帝之前,皇后就担负起了给太子、宋王开蒙的责任,也正是因为这样,太子和宋王不仅完成了开蒙,从学业情况来看也不算差。

当然这和正经的读书人相比还是略有不足,毕竟徐静秋所学的和科举一途不同,可在孙承宗看来,这点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无论是作为太子还是宋王,他们未来的路对于科举方面根本不需要考虑,尤其是太子,作为国家储君需要懂得的并非是四书五经这些科举内容,更不需要专研儒学经学,这些对他来说仅仅只是次要的,真正需要的是懂得如何治国,如何用人,又如何明白权利的运用等等。

换句话来说,这就是帝王之术。当皇帝可不是靠科举当官,何况孙承宗从来就看不起那些光知道死读书,只能做得一手好文章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就算文章做的再花团锦绣,却不懂实务,不了解民生,更没有施政的能力和手段,就算当官也是一个糊涂官,又有什么用处呢。

孙承宗当了总师傅后,就开始给太子制定了严格的教育,对于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并没有放在第一位,太子可读这些书,但并不需要太过专研,仅仅能通读了解即可,此外,孙承宗在授课的时候所讲更多的是史,他通过历朝历代的史书入手,深入浅出进行授课,同时以史为例仔细讲授其中的得失、利弊等等,并以这些内容延伸,从而讲到当时的政治格局,经济情况,军事各方面。

孙承宗的授课别具一格,再加上他卓越的能力和多年丰富的执政经验,更把许多问题说的明明白白,里外通透。

在听了他的授课后,太子感悟良多,就连宋王也夸赞孙老师讲课讲的生动有趣,而朱慎锥在最初旁听了他一堂课后,就彻底放心把太子和宋王交给了孙承宗,有孙承宗这样的一个优秀老师在,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这一日,孙承宗和往常一样继续在教习堂授课,他今日所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历史,讲到了中平六年,汉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汉灵帝去世,蹇硕欲抢先立刘协为帝并诛杀大将军何进,被其麾下司马潘隐出卖而未果,刘辩遂即位为帝,是为汉少帝的故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