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叙说朝中派系情况,说现在朝中是两大派系,一个是淮西集团,以李善长为首,另一个是江浙集团,为首的就是老爷子。
刘璎听的很纠结,他自己已经一再的警示朝中做官的危险性,老爷子也是聪明人,为何不听劝呢?明知道有危险还要掺和到派系中!可是这话做晚辈的不好说,做晚辈的哪能责怪老人家呀?
考虑再三刘璎终于还是问了,他说:“我相信祖父知道其中的利害,不会掺和这种烂局,难道祖父有什么难处不成?”
刘璎的问话非常缓和了,听不出责怪的意思。但刘基可是绝顶聪明之人,哪能听不出孙子话里的意思呢?
刘基说:“孙儿你以前说过的话我怎能忘记呢?但是这种是非不是想躲就能躲掉的。我的爵位虽然只是个伯爵,朝中爵位比我高的人很多,可是人的地位不是爵位官位能够定位的。祖父我就是一句话不说,在皇上的眼里依然是一派臣子的带头人。在朝中议事我谨言慎行,回到家里就闭门谢客,可是淮西一派官员依然把祖父我当做对头,这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去对李善长说:这里边没我的事。那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是啊,刘基在朝中爵位不高,官职也不那么重要,可是在众人的眼中,刘基依然是抗衡丞相李善长的重要人物。这是客观存在,没办法的,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刘基不得以才急流勇退,辞官回家。
朝中政务纷杂,事情很多,千头万绪,并且大多都会形成派系争斗的事由。导致冲突爆发总有一件是导火索。那么哪一件事情导致刘基辞官的呢?
是李彬事件。
细节不说了。这个叫李彬的官员犯了法,是死罪,被刘基抓起来杀了。可巧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这就招惹了李善长。
为什么抓人杀人的是刘基呢?因为刘基是督查院的御史中丞。
督查院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检察机构和法院,起诉、抓人、审判等功能都属于督查院,所以抓人杀人是它的职责。
御史中丞是督查院最大的官,也就是说,别管是谁办的案子,刘基都脱不了干系。
为了说明督查院的地位还要搞明白一件事:古代的官制里有一种官叫“言官”,督查院除了抓人办案子还有向皇帝谏言的功能,因此督查院里的官员也属于言官。
言官的一个特点是品位低。普通言官大多是六品左右,相当于省里副职或者“府”“道”一级的官员,比县太爷高一点。刘基是督查院主管,品级略高,也不过是四品左右,比朝堂里的一二品大员低很多。由此可知刘基的地位很尴尬,很可怜,与他的贡献不匹配。
督查院中,在御史中丞手下还有很多叫“御史”的,分为十三道。
“道”的意思是纵向的权利。举个例子,国家级的税务总局直接管理到省、市、县的税务局,这就是纵向管理。在古代官称有“道”字的就是这一类的官府衙门,例如盐道、茶道、织造道等等。
明代有十三个行省,所以就有十三道御史,每个道都有几个专职的御史。
御史属于言官,言官的特点是权力大,品级低,连皇帝都不敢随意处罚言官,因为杀言官有损声誉圣明。所以言官的品级不高却是八面威风。
古装戏剧里常有类似“八府巡按”这类官员,威风八面。戏剧里的情节经常是这样的:
恶霸坏蛋勾结贪官作恶,谁也没办法,最后清官大老爷八府巡按来了,一声喝令,把恶霸和贪官通通拿下,大快人心!
这八府巡按就是督查院里属于某省道的御史。比如河南道御史。
别看言官的品级低,可谁也管不到他们,就算皇上老儿也要让三分。
朝廷里属于言官的除了御史之外还有六科给事中“给”在这里读音为“几”。六科对应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都有对应的给事中,就像地方13省有13道御史一样。给事中管中央政府,御史管地方各省。
御史和给事中都是言官。那么言官是干什么活的呢?
“言”就是说话,言官就是说话的官,也可以说他们是专门骂人的官,逮谁骂谁,被骂的还不敢还嘴。
言官没自己的业务,专管闲事,除了管闲事就没事可做了。他们整天到处转悠,今天查这个,明天查那个。他要查账本,查库房,官员们都得老老实实地把账本拿来,库房打开,还得派人陪着查。所有的官员都怕他们。
言官品级低俸禄少,被他们查的官员可都是高官。
刘基就是言官之首,说话的权利很大,朝中就没有他不能管的事,除非他不想管。
。。。。。。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