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刘谨的理由,说是南京有不少杂务需要关照,不过是托词罢了。好在只是刘谨一个人留在了南京,刘璎的母亲、姨娘和弟弟妹妹都在家里。刘璎想到:只有他父亲一个人在南京,如果设法脱身还容易些。但是,如果刘谨不辞而别,那就是大事件,几乎等于与朝廷决裂。所以,纵然有机会也不能轻易走这一步。
刘璎回到家里的热闹喧嚣过后,他与老太爷开始密谈,这不但是刘璎感到迫切,刘基同样需要与他孙儿商议。实际上给刘璎去信就有召他回来的意思,刘基很看重他这个孙儿。
刘璎首先提问:“祖父,是不是我在台员的事情走漏了风声引起朝廷对您老人家的怀疑呢?若如此,是孙儿的罪过了。”
刘基:“哦,孙儿你不要多想,不是的,咱家里的人,对台员的事都守口如瓶,连家里下人都不知道。再者说,台员是哪儿?朝廷大小官员都不知道,连市面上也没有丝毫的传闻。就我所知,现在还不至于出事。朝廷对蒙古作战和内政事务繁多,再说,历朝历代也没谁理会海外的事。所以不管叫大圆还是叫台员,没人知道。”
“既如此,那是为何?”
“这事儿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派系。取天下之前,大家都是拼了性命的,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胜了就能活命,败了身家难保。那时候大家都抱团,就算有内斗也不显。可是现在得天下了,建新朝了,大家都是功臣了,天下太平了,于是争权夺利的内斗就难免了。这是历朝历代的通病。唉,虽说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谁又能躲的过呢?”
说到朝廷里的派系斗争,刘基说了很多,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来,刘基对他的这个孙子很看重,知道他是有主意的。对于刘璎来说,他不是历史学家,明朝的事只是知道大概,刘基说的这些细节他那里会知道呢?
刘基说的太多,在此我们就压缩简述了。
明朝初建,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和平,农田荒芜,百业凋零,为了恢复经济重振国力就要采取众多奖励民生的措施,有农耕的,有工商业的,有科举选拔人才的,如此等等。
制定新的政策,颁布新法令,朝中大小官员都参与其中,人多嘴杂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就有讨论和交锋,更重要的是,会牵扯到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于是在这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意见的派系,有派系就会有斗争,有明争也会有暗斗。
最突出的是对江浙商人的政策,朝廷对江浙商人另眼相待,税赋收的多,比其他省高出一大截。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江浙的商人曾经支持张士诚,以至于战争中给朱家造成难度和损失。朱元璋是记仇的,睚眦必报,再加上朱元璋幼年时由于奸商囤积粮食而挨饿,从而埋下了仇商的心理,因此他特别对江浙商人加税以报复。
这里要多说一句,商人们为什么会维护张士诚?
张士诚本是商人出身,对经商有心得,所以他重视工商,对于治理经济有独到之处,再加上江南乃鱼米之乡,在他的治理之下,江浙一带经济繁荣在全国是冒尖的,工商界得了好处当然拥护他。这也是张士诚特别的富有的原因。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假如是张士诚得了天下,或许会出现另一个经济发达的宋朝呢?
然而张士诚的富有并没有帮助他得天下,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就不去分析它了。
。。。。。。
明初朝廷里的派系主要是两大派,成员基本上是按地域划分的。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他手下的重臣有很大一部分出身于凤阳淮河流域,都是跟着朱元璋闹革命,打天下的。所以一大批淮河流域的官员形成了一派,叫淮西派,另一派是江浙派。
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在江浙一带,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进行的,所以江浙一带也就会有很多追随者,比如刘基就是浙江人。
淮西一派以李善长为首,江浙一派就是以刘基为首了。
李善长是何许人也?
坐了天下的朱元璋要分封手下的有功之臣。大家都知道的,爵位顺序是公侯伯子男,公爵最高。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第一名就是李善长,其他五个人都是战功卓著的战将,而李善长是文官。可是刘基只得了伯爵,差好几级呢?比如说俸禄,李善长年俸是4000石,刘基才240石,差了17倍。
朱元璋这么抬高李善长,他有什么功劳呢?
李善长不上战场,也很少出头露面,在众人眼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地位为何这么高?
答案是:他是搞后勤的,如果说刘基是朱元璋的张良,那李善长就是萧何。一般人看到的都是武将的威风,谋士的足智多谋,明白人才知道后勤粮草的重要,李善长就是给朱元璋准备粮草的。朱元璋是明白人,所以他认为李善长是第一功臣,并任命李善长为丞相。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起家的时候就跟随左右的,现在地位又高,自然就是淮西集团的首领了。
淮西集团人多势众,并且很多都是重臣。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