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土地问题缓解并在改善,经济比重朝廷占多数,经济上的红利又圈在朝廷手里,国家的经济和物质产出处于鼎盛时期,应对天灾的能力超过任何时期的农耕王朝,老百姓和多数商人的民心站在朝廷这边,政治上、经济上、民心上都不存在阻力,现在最大的阻力是权贵和官僚自己,因为这次官制改革,改的是他们的权力。
因此改革官僚问题,最好是先解决土地问题,不能解决土地问题,也先缓解土地问题带来的社会民生尖锐的矛盾,然后在改官僚,而且是要慢慢改,不要兴师动众。
同时由于农耕王朝经济的一元性农业经济,导致改革文章只能在农业领域绣花,因此改革最好要经济多元化。
如南宋时期的经济变革,其实是105,在不动农业的情况下,加大海外出口,从而缓解农业领域无法改革,但必须获得经济增长的弊端。
但南宋的经济弊端也很严重,土地问题和经济资源分配改革力度不足,这就导致南宋外贸垮掉之后,南宋经济迅速萎缩,国力崩溃式的瓦解。
所以王朝末代改革多数以失败告终,很大程度上还是一元经济的结果。如果有工业,就能两条腿走路,改革就有更多的腾挪空间。
但是,如果工业不掌握在国家手中,就会迅速资本化,造成农业和工业的双重社会矛盾,最后必然是资本主义革命。
桑劲川口中的动摇根基,不是动摇国家的统治根基,而是动摇官僚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中饱私囊以权谋私的根基。
一旦官僚改革,他们将丧失维系自己经济利益网络的控制力,他们当然不想失去这些好处。
“桑大人,现如今的朝廷是给了时间、机会和好处,让官僚配合改官制,如果官僚不配合,那么机会和好处分文没有,朝廷的重拳将无情而至,本王说得出来,自然也做得到,到时候可别怪本王没给机会。”
“郡王的意思本官都知道了,能否容本官与诸位从长计议。”
“可以,时间还有,但本王与陛下的耐心是有限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希望桑大人与楚大人顺天应人,不要逆潮流而动,被时势所唾弃。”
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不可复得,历代王朝往往都是快断气的时候才想到改革,几乎很少有王朝会在上坡途中改革弊端,就因为上坡的日子太舒服,盛世繁荣糜烂了统治阶层的心智,造成了错觉和幻想,总以为只要维持现在的体系和政策,就能一直持续眼前的繁荣,其实根本不可能。
社会和国家体系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样,一个程序下运行时间长了,一定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内存和文件丢失,而垃圾内存就好比是国家体系和政策运行久了,产生了的社会积累矛盾和利益矛盾,文件丢失就像是官僚,法律丧失监管和自我修复能力,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系统崩溃。
因此国家和计算机的系统一样,没隔一段时间都需要维护清理,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政权不断根据社会和国情变化,对政权自己和社会进行改革。
不同时期,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发展,思维的发展,永远会出现新的事物和积累性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新的改革去解决和规范起来。
但是,却很少有王朝在鼎盛时期进行改革,因为改革会有阵痛,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开明之君,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因此往往头两代皇帝开创江山,后面的皇帝就开始躺在功劳簿上坐吃老本。
不过也不得不佩服中国的皇帝,基本上开国皇帝和二世之君只要奠定了开国的局面,基本上后来的皇帝只要不是太夸张出阁,都能坐吃老本两三百年,两三百年后国家才会垮,也可见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还是相对稳定和靠谱的。
中原王朝五千年历史,差不多五百多年有战争。欧洲正好相反,两千年的历史,只有五百年相对没有战争,原因就是他们的政治体系有问题。
暂时弹压了桑劲川、楚岳涛,沈云卿仍然需要时间观察官僚和权贵的态度。
户部这边其实没什么权贵在背后支持,因为薛伯充和户部早在二十年前被女帝挑唆的闹掰了,这些年一直游走在沈云卿和大财阀之间,雨露均沾,所以这是目前较为有利的情况。
也是当初对户部采取的一个策略,切断户部与权贵的直接关系,减少日后对户部开刀的阻力。
而吏部那里主要是怀王。工部比较好摆平,因为工部在全国没有太多的放缺和包袱,主要是少数县令、六曹、极个别的州刺史。
而且工部的发展,一直在沈云卿干预下,因此工部官僚体系从三十年前开始,就是披着羊皮养的虎狼,体系虽然是王朝体系,但是模式却比较灵活。
兵部那边主要是薛伯充和各地的司马、一些县尉、六曹,阻力不是很大。
而且这次官制改革兵部的受益面较广,因此兵部阻力不是很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