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安置这些流民无非是行屯田之法,按厢军例,编练这些流民,分置各处,屯田种地。只是屯田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田地,淮东有熟地和生地。熟地多半被当地豪强士绅所占,而空闲的生地多为盐碱或沙地,粮食产量少,所以我打算以种棉花以及其它作物为主。”

“棉花?就是现在流行一时的棉布原材料?”

“正是。”

棉布在目前大宋以及李越、高丽、东倭、辽国的流行程度吓死人。丝绸是好,可太贵了,只有有钱人才能置办一两身。棉布就不同,它被刘伯阳生产出来就是面对普通大众的。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比丝绸要结实耐用得多,又比麻布穿着舒服,现在都卖疯了,“日南邑”的棉布是供不应求。现在东宁棉纺厂经过紧急扩建,甚至还兴建了一座蒸气棉纺厂,产能已经跟上来了,棉花原材料却远远跟不上,害得至尊宝大大不得不从异时空偷运了一大批花旗国南方的棉花过来,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在海州、通州、泰州、楚州等地大面积种棉花,可以解决棉花原材料紧缺情况,也能解决这些流民的粮食问题。棉花是不能当饭吃,但是真腊、占城、李越有巨量的粮食。那里的商人因为棉布产能被限制购买棉布,都快要急疯了。只要永利商会、阳明商会和朝南商会联合放出话来,去淮东用粮食换购棉花,运到泉州卖给朝南商会,就可以购买相应数量的棉布,这些国家的商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运到粮食到淮东。粮食不够,他们会去蒲甘、天竺去换,甚至去抢,船只不够,要不是风浪大路途远,他们连祖传的独木舟都会用上。

种棉花还有好处,宋军北伐收复燕云,是要与辽人或女真人激战,防寒是必须的,有棉花做内衬的棉大衣,不要说燕云辽东作战,直捣黄龙府都没问题。

“不过光种棉花也不是万全之策,必须双管齐下。首先要统计人口和田地,把这些年地方私占的田地都清理出来,作为屯田种粮之用。我在海外寻得几件良种,不仅产量高,还不论土地贫瘠干旱。”

“海外还有这宝贝?”唐国维对这良种并不放在心上,只是顺口一问。他知道自家外甥在海外的关系野得很,不要说良种,哪天说搞来了麒麟凤凰都有可能。“不过清理私占土地怕是很难,那些豪强士绅没有那么容易吐出来。”

“到时见招拆招,这些家伙只想吃肉,不想出力,那有那么好的事。要是敢在我面前呲牙抖机灵,我让他知道什么叫破家县令,灭门知府。”

“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安明,你这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往外说。”唐国维皱着眉头呵斥道,他知道自己外甥手段狠,杀心重,该徐徐图之时,比谁都要油滑,该急重时,直接快刀斩乱麻。但轻重缓急拿捏得很好,所以说了两句也不再多言了。

“外甥知道了。舅舅,还有就是开盐田,外甥知道海外有晒盐之法,不耗铁器柴火,只要有太阳有地就行,产量高,成本低。”海外是个好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晒盐,产量高,有多高?”

“一亩地一年可产盐两千斤,只需人力,不需铁器柴火。”

“什么,亩产两千斤?还不需铁器柴火?”唐国维吓了一跳,他属于学者型官员,盐铁知识还是知道的,盐田古法也有,但现在还是以铁锅煮盐为主,不仅耗费人力,更损耗铁锅和柴火,尤其是铁锅,现在还很珍贵,煮盐却偏偏过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是损耗最大所在。

唐国维斟酌了一会,“安明,这几日把你的想法好好梳理一遍,再写份奏折,直接递给官家。只是有些话你要好好把握下。”

“外甥知道,尤其是种棉、种良种和晒盐之利,我尽量往少里写。此外,舅舅,我驻守楚州的话,有没有机会练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