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虽然都出来劝谏了,可孙亮依然不急不躁的端坐在御座之上,既没有动静,也没有回复。
孙亮是在思索万全的方法,一旦开放了市场,魏蜀两国的商人必然大摇大摆的进入了吴国,谁知道这些商人中间有没有间谍?
换句话说,又该如何防止敌国间谍的渗透呢?
暗中监视?规定其活动的范围?严格的检查?所有外国商人全部登记在册?
这些都能算得上一些方法,但却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方法的漏洞太多了,过往商人数不胜数,谁也不可能整天去盯着这些商人。
但是,孙亮又不能因为有间谍而放弃商业的发展,如果因为怕敌国的间谍,而固步自封,这不就和清朝怕海寇而闭关锁国一样了吗?
不能因小失大,所以这次商业的改革必行执行。
况且,孙亮也可以把敌国的商人发展成自己的间谍啊。
间谍这件事不是件小事,必须设立专门的部门来执行这件事。
一旦设立这种部门,孙亮不但可以对外发展情报工作,也可以,以暗中监察国内的外商为由,监视文武百官。使得孙亮不至于成为一个瞎子。
说白了,就是不但要对外,还要对内。
间谍工作不仅局限于情报工作,还可以执行暗杀,煽动,策反,刑讯逼供,迷惑敌军等等一系列见不得光的行为。反正这种机构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好处多多。
设立这种机构,一般情况下,孙亮若是贸然提出来,百官肯定反对,而且还是那种以死相逼的反对。
孙权,曹操都设立了这样的机构,为什么他们能设立成功呢?
因为他们的威望高,足以镇压国内的肖小之辈,而孙亮不过刚刚亲政,仅靠着自己的一点聪明才智将将稳定了局势而已,跟孙权和曹操相比,孙亮还差的远呢。
然而现在,百官给了孙亮设立这种机构的理由,就是暗中监视外国商人。
说是监视外国商人,这种机构只听命于孙亮,那孙亮还不是想监视谁就监视谁。
而且还是暗中监视,既然是暗中监视,那么百官就不知道自己被监视了,即使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生米都属成熟饭了,你还指望孙亮把嘴里的肉在吐出来?
想到此处,孙亮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洁白的牙齿,泰然自若道:
“朕本无德之人,却委身于王公之上,即位以来,心中日夜难安,忘食废寝,
现在战事稍停,朕打算效仿先贤,推行仁政,给予百姓优惠,减免商税和关税,
希望能使吴国像齐国那样,商贾云集,繁盛兴盛。
可现在,你们因为隐蕃,马茂之事,让朕放弃施行仁政,朕一想起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心如刀割。
但众臣皆是贤良,谋国之谏,朕又不可不听。
不如,设置专职,专司明督暗察外商,防止隐蕃,马茂的事情再次发生。
如此,就可一举两得,既让百姓得到实惠,又让敌人无法使间。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