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说的都是官话,即占据了道义,又占据了理由。

但,百官们可不傻,商税和关税在吴国的赋税当中根本就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了这么一点破钱,而让敌国的间谍有了可乘之机,哪值哪不值啊?

况且你孙亮想要施行仁政,办法多了去了,非得在商税和关税这件事做功夫嘛?

所以甭管孙亮说的有多么的深明大义,百官依旧不依不挠,就是不同意。

这可是孙亮第一次亲政的大朝会,也是孙亮在朝会中唯一提出的一个施政理念,那要是被百官给拒了,孙亮的面子往哪放?以后提出的政策还能不能施行了?

对于孙亮来说,不管你是三七一十四,还是三七二十八,这件事通过也得通过,不通过也得通过。

孙亮虽然下了决心,可一张嘴也说不过百官这么多张嘴啊,没办法只能不断的给全纪他们使眼神,让他们出来帮孙亮说话。

全纪是收到了孙亮的暗示,可全纪也觉得此事孙亮做得有些不妥,但没办法啊,想想自己是如何从黄门侍郎提升到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

一旦失去孙亮的宠信,现在显赫的地位将如过眼云烟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无奈之下,全纪只能出来同孙亮站队,全纪这一站队,光禄勋的属官立马也跟全纪一样开始赞同孙亮的意见。

全尚,凌封,丁奉,谭邵等人看到此情此景,也纷纷改变刚刚反对的态度,开始附议全纪所言,支持孙亮。这样一来他们的属官也都站在孙亮这边。

你看吧,在朝中必须得有自己的嫡系,不然今天这个局怎么解?

最后,双方互相妥协,让步,达成了一致的协议,设立咨情司,专职暗中监察外来商人,并且设立军事禁区,使外来商人不能随意的行动,

然后每个外来商人都要定期的到当地官府汇报:你来吴国的目的,你这段时间准备干什么。准备什么时间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随后百官们又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细则。

间谍和商业改革这件事就算定下来了,但孙亮被这件事弄得有些心烦气乱,想早早的结束大朝会。

原本在孙亮设计的剧本中,还有一件事要去做,就是亲政演说。

孙亮左右两侧,各设置了三个宦官,宦官托盘之上摆放的就是孙权的六把佩剑。

这六把佩剑都是有故事的,跟随了孙权一生。

换句话说,这六把佩剑见证了孙权建立吴国的伟业,孙亮想一一介绍这六把剑与孙权的功劳,

以此来告诉百官:这吴国是我们孙家的,而不是你们这些世家的。

结果是,孙亮刚刚与百官吵架吵的口干舌燥,气短胸闷,也没有心情在去装逼了。

很快,这次大朝会便草草的结束了。

不过,在朝会结束之前,还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滕胤因为被孙亮比作萧何,而心中惶惶不安,所以在上殿前答应陆凯准备参岑昏的事就被滕胤搁置了。

陆凯见滕胤不出来提,就想自己出来提,结果刚想出列,就被旁边的张俨拉住了衣袖。

张俨不断的给陆凯使眼色,陆凯虽然不明白张俨为什么拉住自己,但从张俨的眼神中,陆凯知道张俨不希望自己出列。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