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培养人才的事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商税,关税和经济特区的问题了。
孙亮觉得减税免税的问题应该算得上一件好事,所以孙亮决定这些事由自己提出来,也算是给自己拉拢一波民心。
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重新收商税,百官是没啥意见的,因为商贾地位太低,不值得百官为其出头,就全票通过了。
但是免除对外的关税,设立经济特区,解除魏蜀商人在吴国的限制,以及给予优厚的待遇这事被孙亮一说出来,整个吴国朝堂立马炸开了锅。
对待魏蜀的商人如此优厚,孙亮知道肯定会有人反对,所以孙亮也准备了一大推的理论,来说服百官,比如管子是如何治理齐国的等等。
可是百官炸锅的原因却不是这个,而是因为魏国干的恶心事。
耿直的陆凯听完孙亮所言后,没有犹豫,立马出列劝谏道:
“陛下,此举不妥啊,难道陛下忘了隐蕃,马茂之事?”
陆凯说的隐蕃,马茂之事,说白了,就是魏国对吴国发起的最著名的两起间谍战。
间谍在古代也叫细作,在现代又叫特务。
姜太公的《龙韬》之中,曾言道: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这是间谍一词最早出现的时期。
孙亮对于间谍和特务的印象都停留在了后世,所以忽略了这件事的重要性,殊不知,在古代,间谍这一行业被古人用的是炉火纯青。
何为间谍?
孙子兵法将“间”这个职业分为五种,分别是,乡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
乡间就是派遣敌人的同乡,
内间就是发展敌国的官吏为己所用。
反间就是收买敌人间谍为己所用。
死间一般都是执行刺杀,或者散步谣言,事情败露后必死无疑的那种人。
生间就是能活着回来的人。
三国时期的魏国对于间谍的使用也非常的厉害,先说这个隐蕃,隐蕃这个人能言善辩,有口才,被魏明帝曹叡看上了,
于是曹叡秘密的召见了隐蕃,希望隐蕃可以判魏归吴,成为魏国的间谍。隐蕃丝毫没有犹豫便接受了曹叡的请求。
按照曹叡的设想,曹叡希望隐蕃到了吴国后,想办法成为吴国的廷尉,伺机陷害忠良、离间大臣的关系,挑起吴国内斗。
但事与愿违,一开始隐蕃到了吴国,并未得到孙权的重用,于是隐蕃开始上疏孙权,各种引经据典,各种劝谏和建议,
由于隐蕃的口才很好,写的奏疏很快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孙权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于是召见了隐蕃。
隐蕃是有备而来,所以孙权在召见隐蕃的时候,隐蕃先是陈谢回答孙权的问题,接着向孙权陈述当前的局势,侃侃而谈,风采翩翩,很有言辞观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