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到周瑜,陆逊等人的逝去,朕就会觉得吴国贤臣的青黄不接。
不如在内设置太学专职宣讲经学,培养可用之人。
在外设置博士官挑选举荐天下能臣,为吴国所用。若魏蜀两国的贤才愿意来吴,朕必以上卿之位厚之。”
培养人才,重视教育这是好事,作为北方人的滕胤很认同这种做法,于是道:
“臣附议陛下所言,如此内外兼修,国家人才济济,吴国必然兴盛。”
孙亮相当于把全尚和陆凯的建议来个整合,世家子弟和寒门子弟只要有能力都可以进入太学。
但是谁来担任博士官来选拔人才还不是孙亮说的算?
“陛下,臣以为还可让太学之人辅助编写吴书,将先帝之功著于竹帛,以供后人瞻幕。”全尚继续建议道。
“如此甚好,就依卿言。”孙亮一语定乾坤,这事就算定下了。
百官们是有很多庶子的,这些庶子无法继承爵位,将来能不能混出个样子,就得靠自己的努力了。
现在孙亮给他们接近天子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反对呢?
孙亮说完看了看眼前的百官,全都面露喜色,殊不知,接下来发生的事,他们听完将都会笑不出来。
只见少府谭绍走出众列,向孙亮恭敬的行礼道:
“陛下,臣有一事,望陛下恩准。”
“谭卿何须多礼,有事只管奏来。”孙亮道。
“陛下,臣自上任以来,诸多公事缠身,常因自己才疏学浅,治理政事时感到力不从心,
臣本布衣,本无治国之能,只因陛下厚爱,才跃居九卿之位,
故,臣恳请辞去少府之位,进入太学,学习治国方略,待学业有成,在为陛下效力。”谭绍道。
这就是孙亮和谭绍预谋好的。
是为了实行孙亮架空地方官的战略。
由谭绍提出则刚刚好,因为谭绍之前是白身,没有做官的经验,现在要求进入太学学习,也不会让人觉得唐突,反而表现出了谭绍谦逊的一面。
百官们听到谭绍这样说,纷纷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有的官员认为若是孙亮同意了谭绍的奏请,那少府之位就空出来了,自己是不是可以争取一下?
有的官员则纷纷赞叹谭绍不贪恋权力,愿意屈身于太学,是道德高尚之人。
······
这种事情,其他官员是不好出来发表啥建议的,毕竟谭邵还有一身份就是外戚,这个身份使得陶绍无论如何,都会比一般人尊贵,况且万一孙亮不同意,岂不是得罪了谭绍?
孙亮当然不会让谭邵真辞职的,少府这个职务太重要了,于是刻意安慰道:
“爱卿不必妄自菲薄,卿为少府虽然时间不长,但卿在任上所为,皆无过错,
卿有好学进取之心,朕心甚慰,虽然太学之人都是有能之士,
但大部分都未有从官治民的经验,所以卿想要学习治理政事,不如多向司空,各尚书请教。”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