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尚整理了下心情,看了看御座之上的孙亮,然后又看了看殿中的同僚,亢声道:
“陛下,古人创立国家,把教育学习放在了首要位置,以此引导民俗风情,陶冶人民的品性,提高百姓的德行,为时代培养人才。
自先帝立国以来,时事多变,官吏百姓多着重于利益之事,抛弃本业,专近末业,不遵循古人的道义。
故,臣以为当遵循古制,立五经博士官,考取录选贤良的人才,给与他们丰厚的俸禄,以便敦促王道的教化,发扬纯美的风俗。”
陆凯听完很认同全尚所言,陆凯认为若是岑昏这样的人能够识得孔孟之道,也许就不会成为佞臣了,于是立马出列附议道:
“陛下,臣附议太尉之言,社会所崇尚的思想不够敦厚,就会导致有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
臣子不修身养性,提高德行,就会霍国乱政,使国家不安,
臣以为可以招收官吏家族及军队将领子弟中的有志,向学之人,
使他们的能力可以得到施展,在设立考核,分出品第高下,
高者可以赏爵封官,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如此,百姓必然趋之若鹜,仁义道德必然得到崇尚。”
陆凯和全尚虽然说的是一个意思,可其中还有区别,陆凯说从高官子弟中选举,而全尚说的则是设立五经博士官在吴国选拔人才。
都是教育兴国,但执行方法不一样,可就天差地别了。
倒不是陆凯袒护世家宗亲,而是现在三国人们的思想习惯所致。
人们认为世家子弟当官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正常。
孙亮听完面无表情,没有说话。
按照陆凯的方法执行,孙亮肯定是不愿意的。
这个时期家族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个人可以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有些时候,家族的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如果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让世家子弟必须选择一个的话,世家子弟很有可能会选择家族利益。
所以孙亮希望可以从非江东世家的人中选拔人才。
这样培养的心腹相对比较忠心。
大臣们都比较倾向陆凯的发言,因为这样做,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从官员和将领的子弟中选拔人才,他们当然愿意。
百官抬头看了看孙亮,见孙亮没有动静,于是还想进一步劝谏。
首先出列的就是大鸿胪张俨,张俨是吴郡张氏族人,吴之四姓之一,典型的世家豪门。
诸葛恪被诛杀后,被孙亮提为大鸿胪,大鸿胪是九卿之一,掌礼仪和封爵之事,张俨目前是张家利益的代言人。
“陛下,管子曾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臣附议中书令之言,望陛下宣化王道,伸张四维。”张俨道。
管仲治国是孙亮所崇尚的,当张俨提到管仲时,孙亮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先贤之言,朕常温习,管子所著《牧民》朕也所涉猎,只是如今天下三分,战乱时常发生,人才亦逐渐凋零,
昔日,燕昭王铸黄金台吸引天下有能之士聚集燕国,使得燕国逐渐强盛。
朕若只是从勋臣之家选举人才,尤觉不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