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这些人是活得不耐烦了。"蓝玉怒道。
但朱雄英却露出一丝冷笑:"正好。让他们闹,闹得越大越好。"
"殿下此言何意?"众人不解。
"你们想啊,"朱雄英说,"这些人越闹,就越证明我们的改革动了他们的奶酪。与其让他们暗地里使坏,不如趁机把他们都揪出来。"
说着,他立即下令:"第一,派人严查这些人的来往关系,看看还有谁在背后。第二,让农学堂的学生到各村宣传,把新作物的好处说清楚。第三,挑几个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看效果。"
正说着,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朱雄英立即去奉天殿。
"皇爷。"朱雄英到殿内行礼。
"坐。"朱元璋指指边上的椅子,"朕听说江南有人在闹事?"
"是。不过孙儿已经在处理了。"
朱元璋点点头:"你的办法不错。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别把事情搞得太大。"朱元璋说,"该杀的杀,该抓的抓,但要给那些动摇的人一条出路。"
朱雄英明白老爷子的意思。改革要的是稳定,不是大动乱。把事情闹大了,反而不好收场。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西域那边传来喜报,说是棉花种植获得了大丰收,而且质量特别好。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说明农业改革是对的。朕看啊,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西域的经验也推广出去。"
朱雄英点头:"正该如此。不过孙儿觉得,光有经验还不够,还得有制度保障。"
"什么意思?"
"孙儿想在朝廷设立一个专门衙门,就叫"农政司"。专门负责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朱元璋想了想:"可以。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人选要精心挑选,二是权力要有制约。"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一个震惊的消息。有商人从海外带回来一种奇怪的农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效率。
"快让工部的人去看看!"朱雄英立即下令。
工部的人很快就来报告:"殿下,这农具确实不错。主要是设计巧妙,用的材料也特别。"
"那就让工部仿制。"朱元璋说,"不过要改进一下,适应我们这边的情况。"
朱雄英补充道:"对,而且要在农学堂多准备一些,让学生们都学会使用。等他们下乡时,正好可以教给农民。"
就在这时,南京传来新的报告。说是他们在改造大户田产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
"什么收获?"
"那些田产里有不少上好的茶园和果园。如果能好好管理,收益相当可观。"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倒是个机会。可以趁机发展农业精细化生产。茶叶、水果这些高价值作物,正好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精细化生产需要特殊技术,普通农民一时难以掌握。
"这个好办。"朱雄英说,"可以让农学堂专门培训。而且要把这些技术都写进《农政全书》,让更多人学习。"
正说着,东瀛又来了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具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农具的使用方法如果稍有偏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要考农学堂了。"朱雄英说,"要派人专门教授农具使用方法。而且要编写详细的使用手册,配上图解,让农民一看就懂。"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求见,说是有重要发现。
原来他们在仿制海外农具时,发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如果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才是真本事。传旨表彰工部,让他们继续改进。"
朱雄英趁机说道:"皇爷,孙儿觉得可以更进一步。"
"怎么说?"
"不如在工部设立一个专门的作坊,专门研究和改进农具。让工匠们集中精力,专心钻研。"
朱元璋点头:"好主意。这样不仅能提高农具质量,还能培养一批能工巧匠。"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又有新情况。"
"什么情况?"
"北方旱灾的事有了转机。那些种了新品种的地方,收成竟然还不错。老百姓都说,这是朝廷的福分。"
"这是好事啊。"朱雄英说,"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把新品种在北方大规模推广。"
但朱元璋提醒道:"推广可以,但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要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光有好种子不行,还得会种。这就要靠农学堂了。"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正好农学堂的学生要下乡实习,可以重点教授新品种的种植方法。"
就在这时,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原来江南那些闹事的人被抓住后,供出了一个重要情况:有些地主其实是想跟着改革走的,但苦于没有门路。
"这倒是个机会。"朱雄英说,"可以借此把那些开明的地主团结过来。让他们参与农业改革,还能影响其他人。"
朱元璋深以为然:"对,改革要的就是既要坚决,又要讲究方法。该打的打,该拉的拉,这才是治国之道。"
正说着,黄珀又带来一个新发现。原来他们在整理账册时发现,有些地方的农业税收特别混乱,根本没有统一标准。
"这可不行。"朱雄英说,"农业改革既然要推广,税收制度也要跟上。来人,把户部的人叫来,好好商议一下。"
这一商议,又发现了新问题。原来各地的土地等级评定标准不一,导致税收很难统一。
"那就趁这个机会,把土地等级重新评定一遍。"朱雄英说,"正好可以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一起进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