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的消息很快就在朝中传开了。 虽然朱元璋说要从藩王封地开始,但聪明人都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这天早朝,大殿上格外安静。 朱元璋环视群臣,沉声道:"藩王的封地,一向是个问题。 如今朱棡朱慡主动请求改革,朕深感欣慰。 从今日起,各地藩王的封地,都要按新法管理。
"什么新法?"有大臣问道。
朱雄英站出来解释:"主要有三点:第一,封地内的农田全部收归国有,由农学堂统一管理。 第二,收成按比例分配,大部分归国库,一部分给藩王作为俸禄。 第三,农田必须按照新农法耕种,提高产量。
这番话引起一阵骚动。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更多的人在担心这只是个开始。
果然,朱元璋接着说:"不止是藩王封地,各地的大户田产,也要好好清理清理了。
此言一出,朝堂上更是一片哗然。 但朱雄英早有准备,立即宣布了具体方案。
"第一步,清查所有大户的土地来源。 如有违法兼并者,立即收回。 第二步,把收回的土地改造成示范农田,由农学堂管理。 第三步,让农民参与耕种,按比例分成。
这个方案看似温和,实则意味深长。 它不仅要收回土地,还要改变生产方式,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改革。
"陛下!"一个老臣站出来,"此事关系重大,是否要先行试点?"
朱元璋看向朱雄英:"你怎么看?"
"孙儿以为可以先在通州试行。 "朱雄英说,"正好那里的试验田已经成功了,可以扩大规模。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报:"启禀陛下,江南发现有大户暗中转移田产!"
朱元璋大怒:"好啊,这些人果然不老实!传旨,立即查封所有转移的田产,参与者全部治罪!"
这一下震慑住了那些心存侥幸的人。 但朱雄英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果然,没过几天,各种阻力就来了。 有的地方官员消极对付,有的大户暗中串联,甚至还有人煽动农民闹事。
"殿下,怎么办?"黄珀忧心忡忡。
朱雄英沉着应对:"第一,派遣御史,彻查各地官员的态度。 消极者革职,对抗者治罪。
"第二,对大户分而治之。 愿意配合的,可以参与新农田的经营; 抵制的,坚决打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农民看到实惠。新农田的收益,要让他们拿大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支持改革。"
正说着,朱允熥的信又来了。他在东瀛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个特点:除了种田,农民还会养蚕、酿酒、制陶,形成了完整的农村产业链。
"这倒是个好主意。"朱雄英说,"我们不能光改革土地制度,还要发展农村副业。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消息。朱棡朱慡在推行土地改革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当地的葡萄园和棉田,如果采用集中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
"有意思。"朱雄英若有所思,"看来有些农作物,确实更适合大规模经营。"
这个发现立即被写入了改革方案。朱雄英决定,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粮食作物以家庭经营为主,经济作物可以搞集中种植。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集中种植需要大量人力,而且技术要求高。怎么组织劳动力,怎么保证技术水平,都是问题。
正愁着这事,南京农学堂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掌握了先进农技,可以到各地去指导生产。
"好啊!"朱雄英大喜,"正好可以让这些人去管理集中种植的农田。他们既懂技术,又是农家子弟,最适合这个工作。"
朱元璋听说这个安排,也很满意:"这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不过还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这些农学堂的学生,将来是要做农业干部的。要教他们不仅懂农事,还要会管理,会做群众工作。"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所以我准备在农学堂增设一门课,就叫"农政"。专门教授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正说着,又一个重要消息传来。原来东海的渔民在海上救了一艘外国商船,船上有不少新奇的农作物种子。
"好机会!"朱雄英立即下令,"让太医院和农学堂的人立即前去查看。如果有好东西,立刻收集。"
这时,黄珀突然想起一事:"殿下,农田改革进行得这么快,地契和文书都要统一规范了。"
"对。"朱雄英说,"这事我已经让人准备了。新的地契要有统一格式,要写明面积、等级、收益分配等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盖上官印,以防造假。"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
"怎么了?"
"北方有些地方借土地改革的机会,故意激化矛盾,搞得农民和地主都很紧张。"
朱雄英皱眉:"这些人,是不是嫌天下太平了?传我命令:第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找出幕后推手。第二,向农民和地主说清楚政策,不要被人利用。第三,适当放慢改革节奏,等局势稳定了再继续。"
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朱雄英去一趟。
到了奉天殿,朱元璋开门见山:"雄英,你觉得这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朱雄英想了想:"不是大户的反对,不是官员的消极,而是人心。"
"说说看。"
"农民害怕改革是假的,地主怕亏损是真的。官员怕麻烦是假的,害怕丢了好处是真的。"朱雄英说,"所以关键是要让各方都看到希望。农民要看到收入增加的希望,地主要看到转型的希望,官员要看到升迁的希望。"
朱元璋赞许地点头:"说得好。那你准备怎么做?"
"首先,加快新农法的推广,让农民尽快增收。其次,扶持有远见的地主转做工商业。最后,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
"嗯,这些都对。不过朕还要提醒你一点。"朱元璋说,"这场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各方都有时间适应,有机会转型。否则逼得太紧,反而会引起动乱。"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正好农学堂在培养人才,可以趁这个时候,让更多人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技术。等人才储备够了,改革自然就能顺利推进。"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消息。东瀛那边的土地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在农村副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东瀛的成功经验让朱雄英备受鼓舞。他正准备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突然收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殿下,出大事了!"黄珀匆匆赶来,"江南有人在造谣,说我们推广新作物是要改变老祖宗的规矩,是要让天下大乱!"
朱雄英眉头紧锁:"查出是谁在背后搞鬼了吗?"
"查出来了。"黄珀压低声音,"是几个被革职的官员,他们勾结了一些地主,想要煽动农民闹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