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看诗魔白居易的一生】
唐-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归长安: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写诗刻苦至极,正如“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日暮西山:不叫诗魔也可以叫诗王。
C君:李白和白居易是朋友吗?
李白是刺客:不是,李白比白居易大了七十多岁,不要太离谱了。
唐-白居易:在下仰慕李太白,但可惜无缘一见。
唐-葛清:“啊啊啊啊啊,白乐天!!!我等到现在终于等到你啦!!!”
宋-苏轼:是白居易啊!
宋-罗大经:“本朝士大夫多爱乐天,东坡犹胜。”
妻子见苏轼这么高兴,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白居易?”
苏轼理所当然似地说:“乐天从江州再到忠州,我不敢和他比,但是我跟他一样飘零,我们俩的经历是有些相似的。”
而且他被贬官,却兢兢业业,移风易俗,一心为民,从来不会自怨自艾,这种精神多么值得学习?”
“我就很不喜欢贾谊,他不如白居易肚量大,见识不足,不被皇帝重用之后居然郁郁而终。我不评价他们的文采,我只想说他的这种心境,不及白乐天半分!”
妻子有些恍然,苏轼爱白居易的才华,更爱白居易随遇而安的性格。
日暮西山:白居易是肯定李白的才华的,但他其实是杜甫的粉丝。
归长安:但杜甫又是李白的粉丝。
唐-杜甫:太白兄是诗词是最厉害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唐-刘禹锡:……
才华横溢周公瑾:刘禹锡这人活的没心没肺的。
归长安:我喜欢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日暮西山:我喜欢“湖光秋月两相和”这把洞庭湖写得太美了。
蓦然回首:刘禹锡这人持才傲物,为人还有些偏执,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又非常的有才华,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日月盈晷:刘禹锡也和苏轼一样被贬,被贬了二十三年。
柳宗元看到天幕上说刘禹锡被贬了二十三年,想到这位的性子,顿时不觉得意外。不过想了想还是劝到“梦得,你以后要注意一点。”
“子厚,你放心,我以后一定注意。”
“你想些随你,但你要是改了,恐怕就不是你了”。
元稹和白居易二人也在看着天幕。“梦得也是挺狂的一人”元稹道。
“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吟诗作对,想来也是一番风趣。”白居易笑着道,“你的诗句也不错,想来也能够青史留名。”
元稹道:“我志不在此。”
长安客:偏题了,偏题了。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自称是战国名将白起的后代。大家都知道,白起是出了名的杀神,后来被秦昭襄王赐死。秦始皇继位以后,觉得白起劳苦功高,所以把他儿子分在了太原,由此诞生了白氏家族。千年后,大唐的白氏家族诞生了白居易。也蛮神奇的,战神的后代居然是个诗人。】
战国-白起看到这里,猛地盯向了秦昭襄王。
李世民道:“这有什么可神奇的?我们出自陇西李氏,祖先还是老子李耳呢。老子的后代可以是李广那样的将军,可以是父皇那样的开国君主,还可以是李贺李商隐这样的诗人。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李唐还把老子捧成太上老君,封他为道教的教主,让道教成为大唐的国教。
文武百官眼观鼻,鼻观心。大家都是明白人,真正相信李渊等人这副说辞的人没几个。
朱元璋看着天幕,放空脑袋:“妹子,白居易都跟白起能搭上边。你说咱是不是也应该像白居易那样,搞一个厉害的祖先,让脸上沾沾光?”
马皇后想到近来的传闻,好奇地问:“你是说朱熹?”
朱元璋:“对,有人劝咱认朱熹为祖先。”
他们说唐朝那些皇帝,认的可厉害了,直接把族谱追到老子去了,让我也学一学。说是没啥坏处,只有好处。”
扶苏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什么,白氏家族居然延续那么久,白起将军的后代还出了个大诗人,血脉真神奇。”
秦始皇道:“这有什么可稀奇的?天幕曾经说王维都是王翦的后代。他的后代也是诗人啊。”
王翦尴尬地笑了笑,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
子孙后代太出息,让他面上有光的同时,也有点担心陛下会介意。毕竟国破了,王家还存在,这也太招人眼红了!
【白居易出生不久,家乡发生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他年少的时候,去长安拜访了文坛大佬顾况。
顾况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你居然还叫白居易。
当时去拜访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顾况打开白居易带来的作品,看到第一篇的时候就震惊了,他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当时顾况看到的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