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弘农县,亦可以称之为‘函谷关’!

这里就就是记载中最早的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亦是老子着述道家学派开山巨着《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可能有人会有疑惑了,这里怎么就是函谷关了?不是叫做弘农县吗?那徐达和张合口中所说的‘拿下函谷关’究竟指的是哪里?

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座:一座就是出现时间最早、也是老子着作《道德经》的函谷关;它的东面是弘农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叩开了函谷关,中原地区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关中开进。

这座函谷关也被后世称为‘先秦时期的函谷关’!此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关——它修建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这条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山上翻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稠桑原的北面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当时有人形容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丸泥可塞”、“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等,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

在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在古代时,这条河的河水十分湍急并且流量大,因此弘农河也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

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只能从这条小道路过。这样就给函谷关又有了两个天然屏障。

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十五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极大。

那么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这就要说起第二个函谷关了:也就是西汉武帝时期,刘彻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现在的洛阳的新安县。

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变成了汉朝时期的弘农县,而弘农县城就设在函谷关的关城之上。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后来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新函谷关。

不过实话实说,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也就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各朝战将也并不会去争夺函谷新关。

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至于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新安县,这个众说纷纭。不过按照更普遍的看法,都认为是汉武帝是想扩大关中的领地,毕竟西汉的核心地带在关中地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