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看着杂货铺的掌柜宋老七上来的账簿,心中也不由得感到震惊。
这也才只是半个月的时间,单是定金竟然就已经达到了一千两银子。比煤球炉和煤球赚得多多了。
难怪保温瓷瓶如此暴利,果然还是富人的钱更好赚。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是,许安究竟能不能提供足够的香皂了,要知道,这可是一万块香皂。
不过他也有些疑惑,这么多的香皂,他们能够用得完吗?
他也是从马皇后那儿得到了一块香皂,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一块香皂用上一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这些购买香皂的人家,每家几乎都是十块起步。
“将订单快马加鞭送往河内县。”朱标看了一眼宋老七,轻声说道,“暂停预定,等半个月后再开启预定。”
“殿下,这香皂非常的抢手,此时暂停预定,将会少赚很多银子。”宋老七说道。
朱标摆了摆手,缓缓说道:“不用。如今许安究竟能够做出多少香皂,尚且不清楚,万一到时候交不上货,势必会影响许氏杂货铺的信誉。”
宋老七闻言,只能作罢。
许安自从弄出来第一批香皂后,便紧锣密鼓的开始组织香皂工坊。
他原本打算是招募妇女做工的,但是他的招工告示贴出来三天的时间,结果却一个报名的都没有。
最终没奈何,他只能将招工改成了男子。
只不过工钱很低,只有两钱银子一个月。
但是对于河内县的百姓而言,这已经算是非常高的工钱了。
报名的百姓趋之若鹜。
他并不知道京城的预定情况如何,但他很清楚,香皂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特别是煤球炉在京城逐渐推广,那些达官贵人、士绅大族们,也逐渐将洗热水澡当成了时尚。
香皂工坊,他一共招募了五十个工匠,每天大概能够生产一千块的香皂。
虽然生产的效率不算高,但是因为香皂的利润率太高,人力成本反倒是无关紧要了。
“流民?”许安听到张武的报告,略感惊讶。
“是的,县尊。目前数量尚少,还可以控制。”张武说道。
如今已经到了八月,旱情早就发生了。周围各县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虽然还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流民已经开始逐渐出现。
只不过在河内县,许安搞起了各种工程,哪怕发生了旱灾,百姓也暂时没有饥馁之患,因此他一时间有些忽视了这个情况。
“看来周边的旱灾,已经非常严重了。”许安淡淡的说道。之前的时候,朱标巡视北方数县,便曾敦促各县要积极应对救灾,甚至给他们提出了以工代赈的举措,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其余各县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的推进。
虽然许安对此有所理解,毕竟以工代赈的政策,并不是朝廷颁布的,而只是太子的主张。谁也保不准这样做,究竟对救灾有没有用,也不知道通过这个方式会不会发生民乱。
毕竟在灾情面前,求稳比什么都重要。
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灾的流程。他们只要照着流程做下去就可以了,至于最终死了多少人,荒芜了多少田,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
报灾,勘灾,然后再设立几个粥棚,减免百姓的租粮,好的时候,还能够给百姓发一点救灾钱。
“县尊,现在虽然流民数量尚少,但若是等着旱情加重,其余各县的流民势必会流向河内县,到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而言,也将是不小的压力。”张武轻声说道。
“张县丞说的甚是。目前河内县的百姓,之所以还能够安居乐业,乃是靠着县尊开设的各个工坊以及水渠工程,但随着流民的增加,这些工坊恐怕很难容纳这么多的人,那时候河内县恐怕也会受到旱情的影响。”姚之问说道。
“两位的意思?”
“限制流民进入河内县。”张武轻声说道。
许安眉头一皱,缓缓说道:“流民之所以来到河内,原本就是为了活命,若是我们将他们阻拦在外,岂不是逼着他们去死?”
“可是县尊。”
许安却是摆了摆手:“无妨。不要对这些流民进行阻拦,我自有办法解决。”他随即看向姚之问,接着说道:“给这些流民登记户籍,在河内县取消各种所谓匠籍,所有的百姓都只有户籍。”
姚之问面露担忧,轻声说道:“县尊,这似乎不合朝廷规制。”
“无须担心,若是朝廷问罪下来,本县一人担着就是。”许安轻声说道。
匠户制度,对于手工业的发展,本就是一种束缚。
而今许安想要在河内县开设更多的工坊,这个所谓的匠户制度也是一个阻碍,因此他才决定将其直接废除。当然他能够管辖的区域只有河内县,他也只能在河内县废除匠户制度,其余其他的府县,他就完全管不上了。
许安得到来自京城的香皂订单之后,非常兴奋。他在这半年多的时间,在整个河内县已经花掉了将近四万两的白银,但是却并没有多少进账。
毕竟河内县原就是一个穷县,想要靠着煤球炉和煤球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到如今,他卖出去的煤球炉也不过二十个。至于保温瓷瓶,这穷乡僻壤,更加没有人买得起。
然而京城的这个香皂订单,却是足足两万两的销售额。
只要等到这些香皂全都交付完毕,他就能够狠狠的回一次血。
根据他与朱标指定的分账细则,凡是从京城的许氏杂货铺中的销售的香皂,朱标可以截留两成的销售,剩余的八成,都是许安的。
因为许安不但要负责生产,还要负责运输,而且朱标只是让京城的杂货铺上架销售而已。
香皂工坊的工人,在经过半个月的熟练之后,每天能够生产的香皂,已经达到了每天两千的数量。
再过三五天的时间,就可以凑齐一万块香皂。
恰在这个时候,河内县商队返回了县城。这一次他们的收获,并不算好,只是购买了三百石的粮食。
不过许安对此却感到非常欣慰。
万事开头难。
如今许安购买的粮食,早就超过了一万石,已经足够开设一个粮行了。
许氏粮行。
开在了河内县的南城。
其实在河内县,有七八家粮行。尽管河内县并没有因为旱灾,而出现饥荒,但这都是暂时的。
因为河内县的粮价,也已经开始缓慢上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