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有些所谓的国风歌曲,乱填一气,押韵也是强行押韵,歌词翻译过来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或者有的歌词勉勉强强能知道意思,可翻译过来没有任何的实际含义和故事性。

尬的要死。

什么“你的笑像一条恶犬”。

什么“天下为公我为母”。

还有什么“今夜太漫长,今两股痒痒”。

相比之下。

这首《探窗》能在押韵和文字格律做的很好的基础。

完整表现出一个故事,并且使得杨向笛等人,能根据歌词创作出舞台这样一个动画。

因此。

对文字一直很挑剔的杨向笛,对这首歌同样也赞誉有加。

而相比普通人。

樊眉儿对于杨向笛老师的说法就有更深的了解。

尤其“按字行腔”这四个字。

京剧,对念白的要求极高。

千斤念白四两唱。

以前唱戏的时候,没有字幕,也没有歌词,那为什么底下的人还能听得清歌词呢?

反而现在许多歌曲,不堪歌词,你根本就不知道唱得是什么。

因为,戏曲就是在按字行腔!

在戏曲中,一个字,汉语是三声,那么它的音调,也会有个转弯。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你用念古诗词的抑扬顿挫感,来念这一句“为救李郎离家园”。

然后再把这一段经典黄梅戏唱出来。

有没有发现旋律的音调是跟着字音的音调走的?

再比如,“树的鸟儿成双对”。

哎???

是不是很神奇!

但是如果换个所谓的现代古风歌曲,还有这样的感觉么?

所以说,这是汉语的魅力,也是华夏戏曲的魅力。

突然想到这,樊眉儿也有些感慨。

戏曲凋零,其实凋零的并不止戏曲本身……

…………

台,杨向笛也颇感无奈。

毕竟汉语的学问太大了。

若不大,也不会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这样一门单独的专业。

只是现在人对这个感兴趣的越来越少了。

不过好歹是自己解释清楚了。

于是他点评之后,坐下。

便向负责编曲的王池老师示意。

这一次,王池老师站起身。

拿起话筒,直接扔出王炸。

“其实,程小秋老师刚刚的演唱,不仅是没有彩排过的。

还有一点。

他在刚刚的演唱中,没有用到话筒和任何的扩音仪器。”

又是一个比之前威力更大的炸弹!

直接把全场几千名观众,和休息室的八位大咖。

给轰傻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