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笛老师这一番话说下来。

不要说在场的许多人一脸懵逼。

就是直播间,大多数的网友同样听不太懂。

纷纷在弹幕里表示自己心中的疑惑。

【什么意思,我是听不太懂,不过杨向笛老师说的有一点倒是没错,现在国风、古风、戏腔歌真的是泛滥了。】

【按字行腔是什么意思啊?】

【别的我不懂,但你要说古文抑扬顿挫这个知道,以前我们读诗词不就是这样?】

【确实,好像我们华夏的宋词,以前全部都是用来唱的!】

【…………】

大家的疑惑,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

杨向笛很快就给出了解释。

“依字行腔,旋律跟着字音走!

我们华夏的汉语有四声——阴平、阳平、声、去声!

而在古诗词中,更是需要严格按照格律平仄作诗填词!

所谓‘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泽平’,便是如此。

‘平’指平直,为平声。

‘仄’指曲折,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解为仄声!

除了平仄声调,古诗词还有押韵一说。

押什么韵,押在哪一句?

这些在词牌是一点都不允许差的。

我们华夏宋元时期,我们的填词作曲,便是因为汉语声调和音乐声调的统一,使得音乐更加的流畅……

这才是我觉得国风音乐最需要遵循的基础。

在此基础,用词有深度,不要辞藻堆砌,说些毫无意义的句子。

我觉得这才是一首在歌词有国风韵味的好作品!”

说到这里,杨向笛自豪的看着周围的观众。

但很快,他嘴角微微抽搐。

除了很小一部分人在努力思考,大部分人都是一脸懵逼茫然的看着他。

杨向笛这才意识到自己和没有学过诗词格律,汉语音律的人说这些。

确实有些难以理解。

他清了清嗓子,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

这次换了更简单的说法。

“‘燕去时红豆满枝

远游人莫问归期

谁独守潇湘水碧

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刚刚程老师《探窗》的歌词。

这段文字拿出来,不仅押韵,而且也能大概合乎汉语的格律。

最重要的是,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很流畅自然。

也朗朗口,所以我说这才是一首好词。

也正是因为这首词,我们当时在没有接触到程小秋老师的情况下。

设计了那样的舞台故事。

这样说吧,大家完全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

当成一个不错的模仿古文的文章。

当然,比起真正的古文作品,差距还是有的……”

这下子,大部分的人终于明白了!

这老头子,不愧是学文的。

说话也文绉绉的,让人一头雾水。

说白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