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道:“一国之君,如果以天下之好恶作为自己的好恶,处事就会公正;
以天下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就能够明达。人的天性就是爱自夸,爱说别人的错误。
君子则不然,君子扬人之善,不自我吹嘘,君子能够原谅他人的错误,而待己却是十分地严格。”
朱元璋还一再提倡诚心对待万物,他说:“对待世间万物,
都不要简单地用眼睛或耳朵去观察感受,唯有用心感悟,才能认清复杂的事物,万万不能凭借智力,
以为靠天生的聪明就能够成功,其实,诚心才是真正有效的处世之道。”
当然,朱元璋在谈及君主“修己”时,其实带着很强功利主义色彩。
他要求全国官员正心、诚意、修身,也是为了有效地维护大明政治社会秩序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他由修身为起点,推及治国平天下,以儒家“德治”的方法,实现对大明的有效统治。
现在,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成了过去,接下来,朱元璋考虑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巩固新王朝的政治统治和安抚九州百姓。
明朝建立后,一直都在推行严刑峻法。洪武七年,明朝正式颁布了《大明律》。
这部记录了606条法规的书籍,相比于唐、宋、元时的律条,写得更加详尽严峻。
即使是这样,朱元璋抛开既定法规,又先后颁布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续》《大诰武臣》等律条。
这些法外之法,大都是朱元璋独出心裁的产物。有了法外之法,还有法外用刑,因此增添了许多刑。
朱元璋始终认为,在治理乱世时必须要使用重刑,才能够让不法之人感到惧怕。
朱元璋意识到对皇亲国戚的保护还是不够,因而他强调推行“刑不大夫,礼不下庶人”那一套儒家礼法。
对于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太子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以及公侯之家。
除了谋逆大罪一律不赦外,其他方面如果犯了罪,则由皇谅情裁决,其真意无非就是宽大赦免。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又重新颁布了《大明律》,对73条较重的量刑标准进行了更改。
几个月以后,他又将原《祖训录》加以修订,改称为《皇明祖训条章》。
朱元璋在谈到汉代吕氏专权的教训之后,又再次进行重申:
以后不许设立丞相,不许后妃干政,不许太监干政,后世敢有改变祖训者,以奸臣论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