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统一兵权之后,对宋军进行了整合,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契丹的冲突中并不吃亏。
宋朝初年宋军之所以打不过契丹,很大程度上是唐朝版图萎缩,导致宋朝丧失了军马场,没有足够的骑兵,也没有高质量的骑兵,导致了宋朝在建国初期,只能被动用步兵和少量骑兵对抗大量骑兵的被动局面。
同时期宋朝初年经济凋敝,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物力保持长期作战,打持久战。
如果赵匡胤有汉武帝时期文景积累的家底,宋军打持久战,也能拖死契丹。
真正推动宋朝重文抑武的是赵匡义,宋朝的变质是从赵匡义这里开始的变质。
赵匡胤死的不明白不白,赵匡义废黜了赵匡胤儿子,自己称帝当皇帝,要摆平赵匡胤留下的武将集团,就得有个既能降低军事叛乱,又能达到控制军权的目的,走重文抑武这条路是必然结果。
通过扶持文官集团压制武官集团,同时给武将集团释放更多经济红利加官进爵,,从而软化武官集团,实现用文官控制军权的目的。
所以宋朝的重文抑武的政策转变,是从赵匡义这里开始的变质。
对付薛氏集团,也能用这个办法,用荣华富贵让薛氏放弃军事危害,但是需要双方都做出让步,同时也需要时间磨合。
但同时,削弱薛氏军事集团的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稳定,而不是废弛武备。不能发生赵匡义重文抑武的悲剧,沈云卿也绝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沈云卿和女帝下的是一盘大棋,这就需要极大的政策空间,但兵部让这种政策空间被压在了既有的逻辑框架内,因此就必须让兵部让一步。
“邱大人,此事经过本王深思熟虑,可行性极高,兵部大可放心。”
“兵权关乎江山社稷,岂能当做生意讨价还价,本官还是不同意。”
“但凡是得变通,不变通事事难办。现在薛氏番军裁是裁不掉的,薛太保也不会让裁,兵部难道有更好的办法?”
“不给其更好火器,就能削弱薛氏危害,此乃有目共睹之法。”
“但现在西征的薛氏番军已经用上更好的火器,难道战后要他们交出来?邱大人,但凡是得看的长远。有弊一定有利,关键是规避弊端,利用有利一面。”
“本官看不到有利的一面,海郡王若一意孤行,邱某告辞了。”
言毕,邱继匡起身离开,沈云卿也没去追,他很清楚,兵部的反抗和异议声不能压制,要容许兵部有异议,有一些合理的反对声音。
因为只有让兵部的异议一直存在,薛伯充才能收敛和进一步的让步。如果兵部的异议被压制,甚至消灭,反而不利于促进薛氏的削权。
同时政治场上应该允许一些合理的反对异议声,只要异议是合理的,且迫切需求的,就应该有一些异议声,有异议才能提醒执政阶层忽视的问题,从而从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
如果都千篇一律,大搞同质化,甚至党同伐异,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