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说看,这种人出的馊主意,也能拿来主持国家战略,能有什么好果子。

而且陈平最后也没好果子吃,陈平死后其家族被抄家灭族,报应落在自己子孙头上。

所以既然人家要的是生活必需品,你送女人干什么。你直接送货上门不就完了。而且你送了女人也是给糟蹋,这不是自找没趣?

当然,匈奴就是要你的女人,就怎么滴了。

但是,关键还是底线和原则问题,如果当初坚持了底线和原则,匈奴的军事压力再大,只要顶住了压力和痛苦,那么后来之君就能用这个政治惯例说事。

而且事后也证明,汉初时期匈奴的日子非常不好过,正是因为汉初的和亲政策,导致了匈奴的做大。如果当时能扛几年,匈奴肯定得服软,至少态度上得好一些。

如果不是汉初就坏了规矩,文景时期能不断和亲?和亲能成为几千年的政策?

瞧瞧大明朝,不和亲,不割地赔款,不照样活了两三百年,明朝建立之初的形势不比汉朝好几分,甚至还要恶劣一些。

所以关键还是执政者能否坚持政治底线和原则。

你既然要生活必需品,那就没有女人,二选一,你自己看着办。

只要顶住了第一波的痛苦和压力,形成政治惯例,日后就可以拿政治惯例说事。

而且人往往都有一个毛病,不珍惜容易得到的东西,儿卖爷田不心疼,不拿别人的钱当回事儿。匈奴张嘴要女人,汉朝伸手就给,给多了,来的太容易,匈奴人还把你的女人当回事儿?

相反,只有得不到的东西人才会珍惜,要钱有,要女人没有,久而久之匈奴就会知道汉朝公主才是一个好东西。

否则你把他们惯坏了,要治这种病,就只能用武力。

此外,中原王朝的和亲联姻政策就一直没端正态度,你看看欧洲的政治和亲与联姻,派去的公主基本都是去给别人下蛆,搞阴谋颠覆活动,搞挑拨离间,搞着搞着就把人家给搞翻了。搞着搞着就把人家的财产,变成自己爹的财产。

但是中原王朝联姻和亲基本上都抱着以和为贵,息事宁人的恶劣思想牺牲女人。

可问题是牺牲得有价值呀,现在讲牺牲,都得讲牺牲的有价值,你牺牲的毫无价值,那有什么用,只是毫无意义的浪费资源。

当然,汉朝和亲憋出了汉武帝这个大招,但问题是这是碰巧了有汉武帝横空出世,这不是定数,而是变数。没人知道日后会有汉武帝,而且汉武帝上位,那也是很偶然概率,汉武帝的上位非常非常侥幸,稍差一点就没了。

如果只看文景时期,不看汉武帝时期,汉朝也有可能发展成宋朝那副死相,只知道发展经济,不知道搞国防。

既然和亲,就是一个机会,就得在和亲上做点文章。不要光顾着做自己的文章,也得做别人的文章,给别人下蛆。

所以联姻也好和亲也罢,首先得明确一个原则问题,就是联姻、和亲的本质,是得搞别人,而肥自己,而不是息事宁人苟延残喘,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个世道没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有的话,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不会灭了三个,一个半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十年当中都在报仇,只不过是以一种看不见的柔性措施报仇而已,等到效果显现,正好是十年之后,这么理解才是正常思维。

以勾践卧薪尝胆为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反吴运动,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刺探吴国,无时无刻不在给吴国下蛆上眼药挖墙脚,准备可为相当之充分。

但是,最后勾践反吴,还是差点输得当裤子找到不到北,原因不是勾践不够努力,而是力量的悬殊带来的巨大鸿沟。

勾践反吴的时候,吴国虽然国力衰退,军队元气大伤,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压也能压死越国。如果勾践只是想着在柴堆上躺几年,舔舔苦胆,几年后就能成功报仇,那肯定是满盘皆输。

所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根本意涵,是无时无刻不在报仇,时时刻刻都以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报仇,而不是坐等十年,十年后报仇。

当和亲联姻作为一项政治选项时,应该是一块筹码,而不是棋子,扔了就不管了,而是一定要在筹码上,得到能够保障的政治利益。

而不是寄希望于和亲争取苟延残喘的时间,因为和亲争取的时间是不靠谱,没有保障力的。

汉朝的和亲就没时间保障力,而且越和亲,匈奴的气焰越嚣张,勒索的钱物越多,和亲变成了汉朝单方面送妓女的制度,这就等于白白去牺牲。

如果没有汉武帝这个因素,汉朝的结果可能比两宋还惨。

因为汉朝初期还没真正形成汉民族集体意识,汉民族集体意识的形成,是汉武帝打出来的,直到文帝时期,还有六国思想在作祟,一旦匈奴全面入侵,汉帝国瓦解是必然结果。

而两宋的延续,很大程度上是汉民族集体意识和民族情绪在支撑,如果没有这一点,两宋也是分分钟被灭的节奏。

朝廷此番与腊婆的联姻,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全面有利于朝廷的政治策略,是进一步消化归化腊婆的联姻,如果不把腊婆打服帖,收拾利索,与腊婆的联姻基本上就是朝廷花钱,用女人买息事宁人的遮羞布。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