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伯充要武器,政策上得女帝同意,落实到实际执行,需要过兵部的关。

兵部原则上一直是压制地方军阀的重要力量,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中流砥柱。因此给薛伯充武器开禁,需要兵部同意。

现在女帝这里可以开禁政策,那么就需要兵部那里松口。

之所以让薛伯充去找兵部,而不是沈云卿和女帝去找兵部谈,原因其实很简单,兵部可以顶女帝和沈云卿,但是不能顶薛伯充。

因为这次西征主要是薛刚创造的战绩,薛伯充头上顶着这么大的功劳,兵部顶不动。同时薛伯充会力压兵部,兵部肯定扛不住,然后回来找女帝求救,只要女帝这个时候让一步,就是拆兵部的台,兵部肯定妥协。

而如果女帝先找兵部商量,兵部就能把女帝给顶回来,要求女帝坚持原则,同时拒绝与薛伯充谈,让女帝去摆平薛伯充,因为薛伯充是女帝的亲家,只要兵部做好心理准备,拒绝和薛伯充谈,这件事就是一个死结,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另外,兵部现在也急于换装栓动步枪,而每年生产的栓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一共就那么三四万支,在产能不增加的情况下,每年番军列装的份额就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资源内腾挪出配额给薛伯充,也得兵部同意。

当然,工部可以停产新旧活门步枪、霰弹枪,转向制造栓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但是数量仍然有限,除非腾挪工业产能生产武器。

因此还是得兵部同意,即便女帝先和兵部谈,兵部也能阳奉阴违,每年给薛伯充一支枪,这也是给了,你能说没给?所以还得薛伯充和兵部亲自去谈才能有个结果。

等到兵部顶不压力,女帝再给兵部说理,就容易促成此事。

在言明其中利害,女帝倾向于同意。

“既然爱卿有把握,那就照此办理静观其变吧。”

“陛下圣明。”

“现在薛伯充已经应付,怀王那里你如何对付?”

“臣是这么想的,怀王现在迟迟不表态,其实还是想向陛下和臣要价,臣思量了几日,认为目前以取得怀王配合为当务之急,因此在某些方面可以做一些让步。”

“那些方面?”

“织布机向地方开禁,但首批主要在河南、关中两地。”

“织布!”女帝闻讯顿时炸了凤毛,这不是现在朝廷最大的利润收入吗,这开禁了还得了:“织布机并不在开禁之列,爱卿为何又要出尔反尔。”

“首先,织布早晚要开禁,同时朝廷开禁并不是全开,而是半开。朝廷现在有庞大的织布机工厂,垄断了全部机械织布,对河北、关中开禁后,地方购买设备和发展规模需要时间,而朝廷只要牢牢控制织布的权重,就能遏制民间织布做大。

其二,织布机向地方开禁,朝廷占股提高至三成,同时由朝廷从朝廷和臣的织布工厂派遣工匠、女工前去传授技术和管理,因此并不是完全脱离朝廷掌控。

其三是关中、河南、河北、京畿、陇右现在是朝廷的产棉大区,但日后不是,日后关中、河南、河北、京畿、陇右等地棉花会减少种植,朝廷的棉花将更多来自呼延、天山、西亚还有沃腊舒达汗省四地。

也就是说,怀王得到织布机,但日后将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对棉花的控制。”

此时女帝打断沈云卿说话就问:

“朕不明白,依附与怀王的绵商,何以会丧失对棉花的控制。”

“因为关中、河南、河北、京畿、陇右等地棉花质量,远不如呼延、天山、西域都护的棉花质量,更不如沃腊舒达汗省,甚至日后北昆仑北美与菰洲非洲的棉花也会大量产出,质量都要比关中、河南、河北、京畿、陇右好得多,产量也高。

在市场竞争之下,只要朝廷调控的当,关中、河南、河北、京畿、陇右的棉商就会自然消亡。”

棉花的是喜阳、喜热植物,中国棉花最好,产量最高的产区在青海、新疆一代,国外最好的棉花产区是印度和非洲,北美的棉花也行。

而黄河流域的棉花无论质量还是亩产,其实都不行。而且日后黄河流域会是人口密集区,粮食压力会导致经济作物让位于粮食作物。

同时随着日后铁路的打通,万吨轮,十万吨轮的出现,新疆、青海和海外的棉花成本将迅速压低,因此黄河流域的棉花产区质量、产量、成本都没有竞争优势。

依附于怀王派系的财阀得到织布机后,不用多久,就会丧失对棉花的控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