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当时李世民的声望正如日中天,无论是朝廷内外的武将文官,还是大唐子民百姓心中,都享有至高无上的赞誉和尊崇。

反观太子李建成,虽然在高祖李渊的鼎力支持和佐佑下,他的监国政事表现得可圈可点、得体到位,但作为储君,他毕竟缺乏那种君王所应有的突出贡献和杰出表现,以及高远情怀和大气磅礴,自然地,他在外的声誉就比二弟李世民差了一大截子了。

太子本人也已经感受到一种来自二弟的无形的压力和威胁,他对二弟也从兄弟的亲情关系,渐渐地转变成一种竞争关系,最后更是提升为一种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关系。

其中有来自他自身的担忧,也有来自太子中允王珪和太子洗马魏徵的说教,更有来自四弟李元吉的鼓噪。

这不,就说眼前这河北平乱一事,太子中允王珪和太子洗马魏徵都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圣上今日对太子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圣上刚刚委任秦王为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太子无兵权而秦王总戎机,这似乎是易储的节奏啊!他们担心如果让李世民再次出征,一旦他击败了刘黑子,其声望必定会愈加走高,太子地位就将不保了,易储可能就成为现实了,于是便一同极力劝诫太子说:

“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年长才被立为太子,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现在刘黑闼的兵力分散逃亡之后,剩下不足一万人,又缺乏粮食物资,如果用大军进逼,势如摧枯拉朽,殿下应当亲自去攻打以获得功劳名望,趁机结交山东的豪杰,也许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了。”

王珪和魏徵的意思就是,虽然刘黑子的势力眼下依然极其猖獗嚣张,但他的实力已经在半年前被李世民摧毁,现在太子亲征,必可自取功名,不仅可以借机结交河北山东地区英雄豪杰,还可以获取此地百姓的拥戴,更可以打击压制秦王的气焰,这样便可确保皇位继承权稳如泰山。眼下刘黑子二度造反,恰好给太子创造了一个极佳的机会,千载难逢啊!太子你可不能错失良机啊!

李建成觉得他们俩说的极有道理,便当即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朝会上自告奋勇,请求亲征。

父皇李渊大喜,也是当即应允了,廷议当然也是毫无疑义地一致通过了。

其实,太子主动请求出征,这正是李渊等待已久的结果。

早在几个月前,他就决定不到万不得已不再让李世民出征,因为他的风头已经全然盖过了太子,甚至盖过了作为圣上的自己。照这样下去,大唐的第一、二号人物的光环就会被第三号人物的光辉所隐灭。

也正是因为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李渊在十月份就诏令四子李元吉出征河北,反将二郎晾一边去了。

他不是不知道这个熊孩子能耐有限,但他实属出于无奈,太子李建成自己没有主动担当,其他将领又信不过,他尝试过派遣自己亲生儿子以外的将领,包括皇亲国戚,但不仅没有能够扭转颓势,反而还送上了他们的性命,而李元吉虽然熊,但他毕竟在今年年初时随二郎李世民一块讨伐刘黑闼,也算是有功之人了。没想到的是,四子竟然比想象的还要熊,若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还是嫡子,李渊或许早就将他一脚扫地出门了。

所以,李建成的自告奋勇正是李渊内心最为期待、希翼、企望的。126126z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