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物资和货物的运输。

如果有足够的技术,李青松当然希望能造一条太空电梯出来,这样便省去了飞船运输的种种麻烦,可以方便的将海量物资直接运到太空里。

只可惜,自己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到那么高的程度,现阶段还是只能依靠飞船。

现有的飞船一次只能运输两吨物资,效率太低。但发展新式飞船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提升数量了。

于是李青松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立刻扩大飞船产业链的生产力,在最短的时间里,造更多的飞船出来。

同时,造更多飞船,以及频繁使用这众多飞船,其本身也是一种寻找隐患,寻找缺陷,寻找升级优化方案的过程。

这一刻,李青松所拥有的几十座精密机械加工厂全部转产,投入到了生产飞船零部件的任务之中。

在某一处空地上,经过简单的平整与加固,采取框架式结构,一条飞船组装生产线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已经完成,替代了原来的那条小规模生产线。

于是,重载列车与飞天一型飞船的不断轰鸣之中,大量的零部件如同潮水一般涌向了这里。

工作在这里的一万余名克隆体,在尽可能高效的自动化技术辅助下,自身也如同化作了机器人一般,一刻不敢松懈。

在他们身后甚至时刻都有几十名克隆体准备着。

平常时候他们就静静呆在那里,不会消耗李青松宝贵的意识连接份额。而一旦工位上的克隆体有事需要离开,哪怕仅仅只是去撒泡尿,都立刻会有一名克隆体顶上来,毫无阻碍的接替他的工作,让流水线的生产连一秒钟都不被耽误。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条新的飞船组装生产线,在总计上百座精密机械加工厂、数座高可靠性芯片工厂,以及众多连接件、塑料膜、屏幕、橡胶、探测器、控制器等工厂的同时全力生产之下,短时间内产能便暴涨到了每天四艘飞船的程度。

别看每天四艘似乎很少,但要知道,这可是集李青松当前阶段各方面最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大型机械装置,其复杂程度、精密程度,根本不是一列火车、一座工厂之类可以比拟的。

组装生产线上,一艘又一艘重达30余吨,加满燃料质量便达到50余吨的庞大飞船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又迅速投入到运输业务之中,一刻都不会耽误。

发射场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飞船在起飞或者降落。

因为起降过于频繁的缘故,起降场的大地甚至都被烧到有些玻璃化。

而这仅仅只是现有十几个发射场的其中一个而已。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又一个被打包成箱子的空间实验室建材被运到了太空之中,以每秒钟约900米的速度围绕着洛神星运转。

在全力扩大飞船数量的同时,李青松还在同时做着另一件事情。

飞船多了,耗费的燃料自然就多。

现有的燃料储备不够,必须要将甲烷与氧气的生产能力提升到现有的百倍以上!

一艘飞船一次运输便会消耗15吨左右的燃料。一天三次,就是45吨。现有飞船数量约220艘,那就是每天约一万吨燃料。

并且,伴随着飞船数量增多,这个数字还会迅速暴涨。

未来平均每天消耗数万吨燃料都不奇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