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位于HEN省西部的地级市,是中国史上最为悠久的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从遥远的尧舜时代到隋唐时期,洛阳曾多次成为京师及陪都,有上千年的建都史,与西安、南京、BJ并列中国四大古都。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谓“阳”,故名洛阳,国内留阳之名的城市,大部分以此规律命名,如东三省的沈阳和辽阳等,另有一部分是山之南为“阳”而取得名,如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的GZ省城贵阳和处南岳衡山之南的衡阳,双阳之城最为典型则是秦代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它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而得名,此处“咸”是全或都的意思,而非含盐时的味道。作为古都之一,相比其他城市,他的京师成就不尽如人意,在古典中国时期,它是建都最早、朝代多且历史最久的都城,不过真正建都长期稳定的朝代,只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一朝,其他王朝建都洛阳多是临时性或者割据政权,岁月荏苒,今日的它已沦为中小城市,乃至非中原人士,都未必知晓洛阳之名。
洛阳最为光辉的历史时刻无疑是隋唐两朝及宋代前半期,隋明帝发动百万军民营建洛阳,因位于正式都城长安(今西安)之东而命名东都,唐代沿用了这个称谓,到赵宋时期,因位于宋代京城汴京之西,而命名西京。隋明帝大力开凿的大运河,其走向是杭州至洛阳,再从洛阳至幽州(今BJ),也即今日我们所熟悉的京杭大运河前身,隋明帝本身经常不在京城办公,反而喜欢去各地考察,喜欢在洛阳指点江山实施他的宏图伟略。在唐代,洛阳与长安(今西安)遥相呼应,长安为京都,而洛阳作为陪都称为东都,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为神都,因此武则天的古装影视剧常见“神都”的踪迹,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长期居洛阳管理国家。在宋代,朝廷设国子监于此,故而成为文人学士讲学的好去处,是继京城汴梁之外最受士大夫欢迎的城市,著名史学大家司马光因反对熙宁变法而退隐居于此,并完成了历史巨作《资治通鉴》,赵宋时期诸多文人名流纷至沓来著书讲学等。赵宋以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分化,经济中心往南移至江南,政治中心则迁到延续至今日的都城BJ,而洛阳自宋室南迁以后,便开始不再拥有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洛阳作为首都及陪都期间,地位犹如今日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洛阳的命途步入西安的后尘,西安的地位自唐代灭亡后开始衰落,洛阳的地位则是自赵宋被迫迁到江南时开始没落,而且没落的更为明显,西安依然是国家中心城市,大西北的门户城市,而洛阳沦为HEN省内的地级城市,不再享有盛名的三线城市。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城市,今人尚能感受它的文化底蕴,古文化遗址方面,有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时期的遗迹,今日已开发成为星级旅游区;在艺术层面,有闻名艺术界的龙门石窟,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的艺术瑰宝;在宗教层面,有被誉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在文学方面,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的说法。刘汉和曹魏时期,大批文人墨客在洛阳发表文章,其中名为《三都赋》的文章在洛阳城竟相传写,引起纸价疯狂上涨,后来衍生出成语洛阳纸贵,形容作品有价值,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作为李唐时代的一线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自会吸引到全国各地的商贾豪强和文人雅士的争相涌入,很多著名的诗人在此定居生活和工作学习,长居洛阳的大诗人有如白居易和刘禹锡这对晚年至交,长期一唱一和创作诗句。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唐代留有名篇佳作的诗人们,几乎都在洛阳留下过足迹及墨宝,甚至是很多诗人的故乡,王湾名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昌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杜甫“便下襄阳向洛阳”、韦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等句,足以表明很多诗人视洛阳为故土对待。在诗词辉煌发展的唐代,作为仅次于京城长安的东都洛阳,无疑是另外一个政治中心,自然成为全国坐商行贾的趋之若鹜之所,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喜欢云游四方和览胜山河的诗仙李白,曾经客居洛阳,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奔波,因偶然听到远处飘扬的笛声,顿生思念家乡的情绪,为此创作一首关乎洛阳的绝句《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少见的温情诗,人们所知晓的李白,怎一个夸张了得,看到黄河澎湃的流水,谓之黄河之水天上来,见识过庐山瀑布的游客,想必会开玩笑戏称李白就是个大忽悠,那么一点点瀑布写成“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忧愁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年轻时,辞根散入他乡工作学习,几乎对故乡无思念想法,人至中年,思念故乡的触感则逐步萌芽发展,想必客居洛阳时的李白亦是如此,因而在偶然时听到悠扬的笛声,促使思乡情绪如泉涌喷出,才写出让长期客居他乡的游子产生共鸣的诗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家乡是个谜,有考证说李白的故乡是偏远的中亚地区,今日不属于中国的地方,一般倾向认为他是蜀地人,他的年少主要经历是在四川,二十多岁的李白离开故乡开始全国各地游历,最大的人生目标当属到长安城谋得仕途,到东都洛阳,定是想结交达官贵人,以求赢得仕途的入场券。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即在春天夜里的洛阳城闻到笛声有感而发,诗题表明此诗作于何时何地和因何事而作,六个字的诗题就已经交代清楚,比很多含意隐晦的诗题容易理解很多。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可以判定,作者能清晰听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想必是深夜时刻,辗转反侧尚未入眠,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烘染笛声的作用,沿用他一贯夸张的艺术写作手法,说听到的笛声随春风飘满洛阳全城,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描写自己在夜里听到折柳送别的乐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代表着离愁别绪,听到这样的曲目,易引发尾句所言的“起故园情”,不过诗人并非直接描写自己起故园情,而是采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疑问句式,哪个游子能不被这笛声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突出表达出,闻笛起故园情是人们共有的情感。人随着年龄增长,在外游历的时长增加,会加深对故乡的思念,中国人素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归于斯的传统理念,李白通过描写闻笛触发热爱故乡的温馨情感,促使长年在外的游子产生共鸣,是这首诗可圈可点之处。
升官喜贬官愁,自是人之常情,在收到好友贬官的消息后,李白写下一首安慰友人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赠予好友王昌龄的,意思我把忧愁的心绪寄托于明月,伴随着你一直到新上任的地方,此时王昌龄因事被贬,从江南重镇左迁至湖南小县城,李白作此诗表达同情与关心,呈现出两人友谊的真挚。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前,已经被贬过一次,贬为江宁(今南京)县丞,王昌龄在江宁任职期间,朋友辛渐经过镇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为此他们得以在芙蓉楼相会,酒过三巡,王昌龄送别好友辛渐,并请他向洛阳“亲友”转达近况,故而创作了送别诗名篇《芙蓉楼送辛渐》。李白好友王昌龄,对东都洛阳的情感也是相当复杂的,从《芙蓉楼送辛渐》可知,否则的话,难以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这句诗的“冰心”被现代作家取为笔名。王昌龄另有一首送别佳作《送柴侍御》,因2020年时新冠疫情肆起的时候风靡出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一度成为中日两国命运共同体的代言词,用以表达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巧言妙句。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