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工鸟的故事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故事讲述了善良、美丽、勤劳、勇敢、聪明的黎族姑娘甘娲疯狂地爱着情人劳海,但继母却为了金钱把他嫁给了财主。甘娲不从,家人就将其囚禁在竹笼里,送到婆家,甘娲听到笼子外的燕子歌唱,感叹人不如鸟,于是有了变成鸟的想法。后来甘娲化鸟飞走了,发出“甘工”的悲音,成为黎族人的吉祥鸟。
博物馆的主楼。海南民族博物馆目前只有一楼的三个展馆对外开放,有海南民族历史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以及海南民族艺术陈列,第四个展馆正在布展;二楼是办公区域,三楼的多功能区和专题区域暂时不对外开放。一楼还有一个文创产品中心,其中的互助区域很有特色,大屏幕上的几件民族乐器和参观者互助!
黎族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其祖先7000多年前已在海南繁衍生息。海南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和乐东、昌江、白沙、琼中、保亭、陵水等6个自治县,少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黎族源于百越族的一支——骆越,“黎族”称谓始于唐末,宋代固定并沿用至今,因语言,服饰和居住等差异,分为哈、杞、润、赛和美孚5个方言,对外交往时都自称为“赛”。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黎族饮食方式独特,黎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利用当地天然食材,制作出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各种美食。山栏米饭、竹筒饭、腌酸鱼、山栏米酒等都是传统的特色美食。
黎族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平原、河谷台地、平缓坡地,村寨周围分布着农田和林地。村寨主要包括主屋、隆闺、谷仓、土地公庙、竹楼、晒谷场和晒谷架、牛栏、猪圈、山寮房等,一般采茅草、竹、木、藤和泥巴等材料建成。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船形屋”因酷似倒扣的船型而得名。
海南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自称“kicm”mug”(“金门”)。苗族迁居海南岛始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而来,尔后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南苗族以农业和种植业为主。解放前,苗族在山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他们居住分散,刀耕火种、狩猎与采集是生活的主要来源。解放后,苗族下山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海南苗族饮食极为丰富,其中五色饭是其独特的饮食。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民间盛行“柠捻投情”,“赋恋求情”、“招郎人赘”婚俗,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举行。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全省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1910年以后,一部分苗族开始信仰基督教;苗族村寨实行“村老”制度,“村老”是村寨里的首领,其职责是调解纠纷、处理村寨内外事务、维持社会秩序等。
海南省现有回族8667人,三亚分布最多,有近7000人,聚居于回新、回辉两村。目前,三亚回族还保持原先民族的传统文化,过着浓厚纯正的伊斯兰教文化生活,不与其他民族通婚(除非信仰伊斯兰教),穿着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善于经商,是勤劳致富的能手。
根据历史的记载和考古学家的鉴证,回族先民迁入海南岛从唐代已经开始,唐代,广州、扬州、泉州作为中国的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伊斯兰教也最先传入。而海南岛当时是商船的中转点,自然居留了部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宋代时较为频繁,儋县、万宁和海口曾是他们的居住地。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的再迁,有的汉化、黎化,其余聚居三亚市,形成目前惟一代表海南、具有独特伊斯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亚回族。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