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秘画作现着镇
江南的桃源镇,水巷纵横,粉墙黛瓦错落其间,古朴的韵味在悠悠岁月里沉淀。每至金秋,一年一度的艺术展览便成为小镇最热闹的盛事,四方艺术家携作品汇聚于此,为这宁静水乡添一抹灵动的艺术气息。
今年的展览在镇中心一座古旧的大宅里举行,宅子历经百年风雨,木质雕花门窗与青石板地面,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展览开幕当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展厅内洒下斑驳光影,观展的人们穿梭于一幅幅画作之间,低声交流欣赏。
就在众人沉浸于艺术之美时,一幅突兀出现的油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幅画没有署名,被放置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画中场景是小镇郊外那座废弃已久的工厂,灰暗的色调笼罩画面,破旧的机器七零八落,像是被岁月随意丢弃。地面上,一滩殷红的血迹格外刺眼,在昏暗光线中散发着诡异气息。
人群中,不知是谁小声惊呼:“这……这不是当年林悦失踪的地方吗?” 瞬间,展厅内一片哗然,议论声此起彼伏。
林悦失踪案,是桃源镇居民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五年前,年轻貌美的林悦在一个寻常午后外出,就此人间蒸发。警方全力搜寻,却只在郊外废弃工厂找到她染血的衣物,现场有打斗痕迹,却没有更多线索,案件就此悬而未决。时光流逝,可小镇居民从未忘记这个失踪的女孩,如今这幅画的出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陈宇,一名刚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桃源镇派出所的年轻警察,也在人群之中。他身材挺拔,眼神透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执着。自来到小镇,听闻林悦失踪案后,他便暗下决心,要解开这桩悬案。此刻,望着画中场景,陈宇眉头紧锁,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幅画或许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他迅速拿出手机,拨通所里电话:“张哥,我是陈宇,在艺术展览现场,有幅画和林悦失踪案有关,你们快来。” 挂断电话,陈宇开始仔细观察画作,不放过任何细节。他发现画的笔触细腻,对废弃工厂的描绘极为精准,连角落里一台生锈的机器铭牌都清晰可见,显然画家对这里十分熟悉。
周围的议论声不断传入耳中:“这画家到底是谁啊?怎么画这么一幅吓人的画。” “该不会是凶手故意画出来挑衅吧?” 陈宇听着这些猜测,心中愈发坚定要找出画家。
不一会儿,派出所的同事赶到现场。带队的张警官年近四十,经验丰富,看到画作后,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小陈,看来这案子有新情况了。” 陈宇点头,指着画作说:“张哥,我觉得画家很可能了解案件内情,说不定他目睹了什么。咱们得赶紧找到他。”
张警官安排同事封锁现场,保护画作,同时开始询问展览工作人员。据工作人员回忆,这幅画是在昨晚展览布置完成后,今天清晨开馆时突然出现的,没人知道它是如何被放置在这里的。展厅监控昨晚因维修暂时关闭,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
陈宇没有气馁,他在展厅里四处踱步,观察周围环境。突然,他发现画作下方的地面上有一小片白色碎屑,像是纸张被撕裂后留下的。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捡起碎屑,仔细端详,发现上面似乎有模糊的字迹。陈宇心中一喜,将碎屑小心收好,准备带回所里交给技术人员分析。
走出展厅,秋日的阳光依旧温暖,可陈宇却感到一丝寒意。他望着小镇的街道,人来人往,看似平静祥和,可在这平静之下,隐藏着的秘密却如黑暗中的漩涡,随时可能将人卷入深渊。他深知,寻找画家的道路或许充满荆棘,但为了揭开林悦失踪案的真相,他必须勇往直前。
回到派出所,陈宇和同事们开始梳理线索。技术人员对碎屑进行分析,可惜字迹太过模糊,无法辨认。但陈宇没有放弃,他决定从画作的风格入手,走访镇上的艺术工作室和画廊,询问是否有人认识这种画风的画家。
桃源镇虽小,艺术氛围却十分浓厚,各类艺术工作室分布在大街小巷。陈宇一家一家走访,向店主和艺术家们展示画作照片,询问相关信息。一天下来,双腿酸痛,却一无所获。但陈宇没有被挫折打倒,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画家,揭开那隐藏在画中的秘密,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第二章:画家踪迹初探寻
从艺术工作室出来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陈宇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走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街边的店铺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与如水的月光交织在一起,给桃源镇蒙上一层温柔的面纱。然而,陈宇却无心欣赏这宁静的夜色,他的脑海里全是那幅神秘的画作和不知去向的画家。
回到派出所,陈宇顾不上休息,径直走进办公室,将一天走访收集来的资料摊开在桌上。他仔细翻阅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艺术从业者的反馈,可关于画家身份和行踪的线索,依旧如石沉大海,毫无头绪。
“小陈,先别忙了,吃点东西。”张警官端着两份盒饭走进来,将其中一份放在陈宇面前。陈宇抬起头,感激地笑了笑:“谢谢张哥,我再看会儿。”张警官在他对面坐下,打开盒饭,一边吃一边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这案子急不得。”陈宇摇了摇头:“张哥,我总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要是错过了,林悦的案子可能又要搁置很久。”
两人沉默着吃了几口饭,陈宇突然放下筷子,说道:“张哥,我想换个思路。既然从画作风格找不到线索,那我们从这幅画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入手。它在展览布置完成后、开馆前被放进展厅,当时展厅没人,监控又坏了,说明放画的人对展览流程和展厅情况很熟悉。”张警官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明天我们去问问展览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说不定能发现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陈宇和张警官再次来到展览现场。此时展厅还未对外开放,工作人员正在做准备工作。他们找到展览的主要负责人李馆长,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李馆长,关于那幅神秘画作,我们想再了解一些情况。”陈宇礼貌地说道。李馆长推了推眼镜,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也很纳闷,这事儿太蹊跷了。我们昨天把能想到的地方都找遍了,实在想不出这画是怎么进来的。”
陈宇接着问:“在展览筹备期间,有没有什么陌生人频繁出现在展厅附近?或者有没有人打听过关于展览的特殊问题?”李馆长皱着眉头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你这么一说,还真有个事儿。大概一周前,有个年轻人来问过展览的布置时间和安保情况,我当时以为他是普通参观者,也没多想。”
陈宇和张警官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能描述一下他的样子吗?”张警官急切地问道。李馆长回忆着说:“他戴着一顶黑色棒球帽,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睛,看起来二十多岁,身材偏瘦。对了,他背着一个画夹,我当时还以为他是个画家呢。”
陈宇拿出纸笔,将李馆长描述的特征记录下来。随后,他们又询问了其他工作人员,可惜都没有更多收获。离开展厅后,陈宇陷入了沉思:“这个年轻人很可疑,他打听展览信息,很可能是为了把画放进来。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张警官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想太多,先找到人再说。我们去镇上的旅馆问问,说不定他就住在附近。”两人来到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旅馆——桃源客栈。客栈老板是个热情的中年妇女,听到警察询问,立刻翻出旅客登记册。
“最近一周,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住店吗?”陈宇指着记录问道。老板仔细看了看,摇了摇头:“没有,我们这儿住的大多是来旅游的,没见过这样的客人。”陈宇有些失望,正准备离开,老板突然又说:“不过前几天倒是有个背着画夹的年轻人来问过房价,说想住几天,可后来又没住。”
“他有没有说为什么不住?”张警官追问道。老板回忆着说:“好像是说找到更便宜的地方了,具体我也不太清楚。”陈宇和张警官谢过老板,走出客栈。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给小镇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看来这个年轻人很谨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藏身之处。”陈宇说着,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拨打了技术科的电话:“小王,帮我查一下最近一周内,有没有外地手机号码频繁在展览现场和周边区域出现。”挂了电话,陈宇和张警官继续在小镇上走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随着调查的深入,陈宇感觉自己离真相越来越近,可那层神秘的面纱却始终没有完全揭开。画家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画那幅画?又为什么要以如此神秘的方式将画展现在众人面前?这一系列的问题像一团乱麻,缠绕在陈宇心头。但他知道,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解开谜团的那把钥匙,让失踪多年的林悦沉冤得雪 。
第三章:线索交织陷困境
细密的雨丝在小镇的街巷中织起一张朦胧的网,陈宇和张警官在雨幕中奔波,却一无所获。技术科反馈,没有发现异常的外地手机号码,这让原本燃起的希望又黯淡了几分。
傍晚,陈宇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所里,全身被雨水打湿,寒意从脚底蔓延至全身。他顾不上换衣服,径直走到白板前,盯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线索,试图从中找出被忽略的细节。
“小陈,先去换身衣服,别着凉了。”张警官递来一杯热茶,关切地说。陈宇接过茶,喝了一口,暖意在胃里散开,却驱散不了他心头的阴霾。“张哥,这案子太棘手了,好不容易有点线索,又断了。”陈宇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疲惫与不甘。
张警官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灰心,咱们再捋捋。那个背着画夹的年轻人肯定还在镇上,他费这么大劲把画放进展厅,不可能就这么消失了。”陈宇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精神:“对,他肯定留下了什么痕迹。”
两人再次仔细查看旅馆房间里找到的绘画工具和写满笔记的纸张。那些笔记上,除了失踪案的线索和小镇地图上被标记的地点,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涂鸦,像是画家在思考时随手画下的。陈宇盯着那些涂鸦,突然发现其中一个图案有点眼熟。他拿起小镇地图,对比了一番,惊喜地喊道:“张哥,你看,这个涂鸦好像是镇东头那座废弃仓库的轮廓!”
张警官凑过来一看,也兴奋起来:“没错,说不定他就藏在那里!”两人立刻披上雨衣,驱车前往镇东头。废弃仓库在小镇边缘,四周荒草丛生,在雨中显得格外阴森。陈宇和张警官小心翼翼地靠近,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摇曳。
仓库大门半掩着,陈宇轻轻推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在仓库里搜索了一圈,没有发现人,但地上有一些新鲜的脚印和散落的颜料,看来画家确实在这里待过。在仓库的一个角落里,陈宇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素描本,上面画着一些小镇的风景和人物,还有几幅是关于废弃工厂案发现场的草图,与展览上的那幅画风格一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