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炳下楼后,回到船上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饭后,他让仆人挑了盒子,带着礼物再次前往知府府上。

正好蔡九知府刚刚从衙内退堂,派人通知黄文炳进去。

过了一会儿,蔡九知府亲自出来迎接黄文炳,两人寒暄完毕后,知府安排座位,让黄文炳坐下。

黄文炳说道:

“文炳昨晚渡江来到府上拜访,得知公府正在举行宴会,不敢贸然进入,今天才来再次拜见恩相。”

蔡九知府回应道:

“通判是我心腹的朋友,直接进来坐一起没问题,我本应亲自迎接。”

随后,知府的仆人奉茶。

喝茶后,黄文炳问道:

“相公,不敢冒昧,不知尊府最近有无太师的消息?”

知府答道:

“前几天刚收到家里写来的信,提到太史院司天监观天象时,发现罡星照临吴楚分界地,若有不祥之事,需立刻查处。”

“于是家父嘱我严格守卫地方,另外街坊的小儿们有传言,说‘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家父特别嘱咐我警惕。”

黄文炳思索了一会儿,笑着说道:

“恩相,这事并非偶然。”

他从袖中拿出抄下来的诗,递给知府:

“想不到,竟然在这里看到了这篇诗。”

蔡九知府看了诗后说道:

“这确实是反诗,通判您是从哪里得来的?”

黄文炳回答:

“昨晚我不敢进入府里,回到江边无事可做,便上了浔阳楼避暑游玩,看到墙上有许多人写的诗,而这篇正是新写的。”

知府问道:

“这个人是何种人物?”

黄文炳答道:

“相公,墙上写着‘郓城宋江作’。”

蔡九知府问道:

“宋江是什么人?”

黄文炳解释:

“他自己写过,说自己‘不幸刺文双颊,如今配在江州’,明显是一个配军,江州监禁的犯人。”

知府感叹:

“这么一个配军,能做什么?”

黄文炳道:

“相公不可小觑他!”

“正如刚才您提到的,街坊小儿的谣言,说‘耗国因家木’,即是家中姓‘宋’,‘刀兵点水工’,水边的‘工’字即代表‘江’,他姓宋名江。”

“而这篇反诗,是天命所归,老百姓会因此得福。”

知府又问道:

“那‘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是怎么解释?”

黄文炳答:

“可能是指六六之年,或者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则暗示了郓城县位于山东。”

“这四句正符合那些传言。”

知府问道:

“不知这个人是否在这里?”

黄文炳回答:

“昨晚我向酒保打听过,他说这人就是前两天写诗的人。”

“若查一查牢城营的文册,就能找到他的信息。”

知府让下人去查文册,过了一会儿,文册被取了上来,蔡九亲自查看,果然在五月份的新记录中找到了“郓城县宋江”的名字。

黄文炳说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