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风车镇坐落在一条悠长的河畔,河水清澈见底,远远看去,仿佛一条蜿蜒的白练在大地上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镇子的名字来历颇为奇特——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常年遭遇狂风肆虐,屋顶与庄稼屡屡受损。一个外乡的老人带来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纸风车,插在田间地头与房前屋后,结果那些原本无处不在的恶风竟奇迹般地变得温柔。自那以后,人们在每个门口挂上纸风车,以示对远方老人的感激,而小镇也因此被称为“纸风车镇”。
与其他小镇相较,纸风车镇并不算繁华。这里只住着简单淳朴的居民,他们耕地、捕鱼、饲养家禽,过着普通却舒心的生活。清晨时分,雾气在河面弥漫,纸风车便随晨风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黄昏来临,斜阳拉长了纸风车的影子,让一切都显得静谧而祥和。
可是最近几个月,纸风车镇的人们发现了一个让他们忧虑的变化:那些色彩缤纷的纸风车开始慢慢褪色,原本在清风里转动的风车轴也变得生锈,甚至有一些风车叶片直接断裂。人们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只知道小镇正丧失自己的“标志”。随着风车逐渐失去作用,时常会有怪风袭来,吹翻晒在竹竿上的衣物,卷走儿童们的玩具,也让田地里的农作物蒙受损失。
村民们开了几次会议,却没有得出结果。有人提出要从外地购进更多的纸风车;也有人想尝试用金属或木材制作更坚固的风车。然而,一连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新风车不但缺少纸的柔韧,还让怪风更加猛烈。有人开始相信,这是镇子“失去庇佑”的预兆。老镇长林尔常年卧病在床,他只能在家里听着人们的传言与担忧,却无能为力。
就在此时,一位年轻的旅行艺人来到纸风车镇。他背着一个巨大的木箱,箱里装满了各式奇妙的小玩意儿。人们叫他阿轻。他告诉村民,自己走遍大江南北,对各种民间工艺都很感兴趣,也从长辈们那儿学得不少有关“纸风车”的制作技艺,曾听说纸风车镇的美名,特意来此观摩学习。村民们以礼相待,可有人说:“恐怕你来得不是时候,咱们镇子的问题,可不是加几个新风车就能解决的。”
阿轻没有气馁,反而在入夜后自己独自在街上溜达,观察每家每户门前的纸风车。他还在各条巷弄里驻足,将手里的笔记本写得满满的。最后,他望着落满灰尘的镇公所顶端那只硕大的风车——那是全镇最大的纸风车,曾经用五彩斑布和精美的竹骨制作而成,如今却色彩暗淡不堪,风车叶片处处破损,只剩下笨重的轮架,显得岌岌可危。
第二天一早,阿轻敲开了老镇长林尔的家门,说明来意:“我想知道纸风车镇当初是如何诞生纸风车的传统,或许找到那位外乡老人的记录,就能了解这风车失效的原因。”林尔让人扶着自己起身,用嘶哑的声音说道:“我年轻时也仅仅听长辈提过此事,老人带来的不仅是纸风车,还有一首古老的咏叹曲。他说只要镇里的人怀着善意唱起这支曲子,纸风车就能一直旋转、守护家园。”
“咏叹曲?”阿轻从怀里拿出一把小竖笛,“能告诉我曲子的旋律或歌词吗?”
林尔露出痛苦的神色:“可惜随着时间流逝,这首曲子早已无人记得。上一次有人在镇上唱起这曲子,恐怕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我的父亲当时还小,也没能学会。”
阿轻失望地叹了口气,心想:或许这曲子才是让纸风车保持神奇力量的关键。可既然已经失传,该如何找回?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在镇中走访,一路询问长者与手工匠人,想要找到任何与纸风车咏叹曲有关的线索。
多日过去,他汇总了许多只言片语。有的老者说,“我记得歌词里好像出现过‘晨露’和‘彩虹’的字眼”;有人说,“曲调是柔和的,有点像轻风拂过田野。”但这些说法大多互相矛盾或模糊不清,根本无法组合成完整的曲子。
又过了几天,阿轻在一座废弃的仓库发现了一叠泛黄的纸张,上面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与旋律。那是用镇上古老的文字写成的歌谱与工艺图,似乎记录着某种咏叹曲的片段以及纸风车的制法。遗憾的是,歌谱只剩下零星的部分,根本无法演奏出完整的旋律。然而,里面有一段简短的注释写道:“若当风车褪色,怪风来袭,唯有心之歌方可再唤风灵。”
“心之歌?这与咏叹曲是同一意思吗?”阿轻感到疑惑,但又意识到或许这就是关键。
他找到一些懂得破旧文字的老人,将这些歌谱上艰涩的字符破译出来,拼凑出一小段旋律的前奏与一个句子:“风起之时,纸之羽翼,如心之所愿。”可其中好几处记号已经难以辨认。阿轻几乎要放弃时,惊喜地从旁边另一张纸里找到一个形似曲尾的段落。
虽然依旧残缺不全,阿轻却感觉自己像找到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他试着用竖笛吹奏那断断续续的音符,声音婉转却在关键处中断,仿佛将要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却终究无法成形。
纸风车的褪色却一刻不容缓。怪风的侵扰日益严重,甚至连村民辛苦收割的农作物都被吹散。镇里的人们渐渐陷入恐慌与疲倦之中。有人甚至认为,这场异变根本无法阻止,纸风车镇将变成一个充满狂风与废墟的地方。
“别灰心,我有办法。”阿轻在镇公所的广场上向大家宣布,“我找到了记录这首咏叹曲的残谱,只是还不完整。如果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回想、整理,也许能拼凑出那首心之歌的全部旋律。”
镇长林尔被人用轮椅推了出来,他听着阿轻的话陷入沉思:“我记得当年我的父亲曾在一次庆典上唱过片段,可当时我太小,印象模糊。但我相信,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该试。”
于是,阿轻带领镇上的人们开始了大规模的回忆与拼凑。孩子们在大街小巷奔跑,挨家挨户询问老人,看他们是否记得任何与咏叹曲相似的童谣或旋律;妇女们翻箱倒柜,寻找祖辈留下的破旧笔记;手工匠人与乐师则花时间研究那零星的古老文字,想要让一字一句对应上音符。如此忙碌了整整十天,村民们竟真的拼凑出了一首曲谱的大部分,只剩下结尾的三小节还空缺。
然而,最后的三小节似乎隐藏着关键的力量,若缺了它们,整首曲子就无法“唤醒风灵”。距离纸风车可能彻底报废的时日越发临近,村民们再次陷入焦虑。就在这时,一位年迈的妇人慢慢走入广场,告诉阿轻:“我家里还有一张女儿从小画的图,也许有你需要的线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