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贵妃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皇上,您还记得前朝的故事吗?太宗皇帝当年立储之时,也面临着诸多抉择。他并未被祖制和大臣们的意见左右,而是仔细观察诸位皇子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最终,他选择了仁厚聪慧的高宗皇帝,才有了后来的盛世。” 贤贵妃微微停顿,目光诚挚地看着皇上,“如今,李其玉殿下虽为嫡子,但品性如此,若仓促立为太子,日后恐生祸端。”
皇上微微点头,说道:“爱妃所言极是。朕也深知这一点,可朝堂上不少大臣都力主立李其玉为太子,尤其是宰相一派,他们言辞恳切,搬出祖制,朕若不答应,恐怕会引起朝堂动荡。”
贤贵妃轻轻握住皇上的手,说道:“皇上,您乃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论语》有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太子乃未来国君,若自身不正,又如何能引领天下走向正道?”
贤贵妃的眼神坚定而温和,“皇上您心怀天下,当为江山社稷的长远考虑。若此时贸然立李其玉为太子,日后他若不能胜任,不仅会危及国家的安危,也会让皇上您背负骂名。百姓或许会说,皇上未能选出贤能的储君,致使国家陷入困境。”
皇上听了,心中一震,陷入了沉思。
贤贵妃继续说道:“再者,当年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便是因为看到刘盈性格仁弱,恐难以驾驭朝堂。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这也足以说明,立储不可不谨慎。皇上不妨再多观察些时日,看看众皇子的表现。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有德行、有才能的皇子,自然会脱颖而出。到那时,您再做出决定,也为时不晚。”
皇上抬起头,看着贤贵妃,眼中满是赞赏,说道:“爱妃,你真是朕的贤内助。听你这么一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朕心中豁然开朗。朕确实应该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众皇子的品性和才能,再做定夺。”
贤贵妃微微浅笑,说道:“皇上能明白就好。臣妾只是说出了心中所想,希望能对皇上有所帮助。”
皇上轻轻抚摸着贤贵妃的脸颊,说道:“爱妃,有你在朕身边,是朕的福气。朕以后定会多抽时间来看望你,你也要好好保重身体。”
贤贵妃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说道:“臣妾遵旨。皇上也要注意龙体,莫要太过操劳。”
从贤贵妃宫中出来后,皇上的心情明显轻松了许多。他望着天空,心中暗自决定,在立储之事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
次日清晨,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洒落在巍峨的皇宫之上,为这庄严的朝堂镀上一层金色的轮廓。然而,朝堂内的气氛却如暴风雨来临前一般压抑而紧张。
皇上高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他的心中还残留着昨日与贤贵妃交谈后的冷静与坚定,可面对今日朝堂上即将掀起的波澜,他的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隐忧。
宰相率先出列,他双手捧着笏板,微微躬身,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与执着,说道:“陛下,立储之事关乎国之根本,如今局势已然刻不容缓。李其玉殿下身为皇后嫡子,立为太子,名正言顺。臣恳请陛下尽快决断,以安朝堂,以稳民心。”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语气坚定,似乎志在必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