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通州试验田初见成效的时候,各地也传来了喜讯。
"殿下,南京那边的农学堂已经建好了!"黄珀兴奋地报告,"而且已经开始培养第一批学生。"
朱雄英正要说话,又一个信使匆匆而来:"报!西域来信!"
原来是朱棡和朱慡传来好消息,说是当地的棉花种植很成功,而且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能让水分渗透得更均匀。
"真是双喜临门啊。"蓝玉笑道。
朱雄英却没有太过兴奋,反而陷入了思考:"现在各地都有了进展,是时候把经验总结一下,准备大规模推广了。"
"殿下的意思是?"
"召开农业大会。"朱雄英说道,"让各地的农学堂代表都来京师,交流经验,统一标准。"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很快,一份诏书就发往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农学堂派代表进京,参加为期一月的农业大会。
同时,朱雄英也给朱允熥去了一封信,让他也派人来参会,带来东瀛的农业经验。
一个月后,京师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学堂代表齐聚一堂,还有不少地方官员和乡绅也闻讯而来。
大会在通州试验田举行。朱雄英亲自主持,朱元璋也来观摩。
"诸位,"朱雄英环视众人,"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把咱们这几个月的经验总结一下,然后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全国推广。"
说着,他示意黄珀展开地图:"我们现在有三个重点:东瀛水稻的种植技术,西域的棉花种植法,还有各地的水利工程。这些都是要统一标准的。"
接下来,各地代表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南京农学堂的代表说,他们改良了水稻品种,产量提高了三成。西域来的人则介绍了他们的地下水道灌溉法。
最让人惊喜的是东瀛派来的代表。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农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效率。
"好啊!"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这些经验都要好好记录下来,编成书,发到各地去。"
朱雄英补充道:"不光要编书,还要派人实地指导。各位回去后,要选一批学生,专门负责推广工作。"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消息:"报!北方各地派人来学习抗旱技术了!"
原来今年北方果然闹旱灾,但通州试验田里种的东瀛水稻和本地改良品种都长势良好。这消息传出去,立刻引来了北方各地的关注。
朱雄英立即安排:"让他们也参加会议,多学点东西回去。对了,给他们准备些种子,明年开春好种。"
大会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期间不仅交流了技术,还讨论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说服地方大户支持改革,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等等。
最后,朱雄英总结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了。记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要脚踏实地。"
散会后,朱元璋把朱雄英叫到身边:"雄英,你办的不错。不过有件事要提醒你。"
"皇爷请说。"
"这次来的人里,有不少是地方大户的子弟。"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他们回去后,肯定会参与农田改革。你要想办法,既要用他们,又要防着他们。"
朱雄英明白老爷子的意思:"孙儿知道。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他们的利益和农业发展绑在一起。"
"对,就是这个道理。"朱元璋点头,"另外,朕听说有些地方官员对这事不太支持?"
"是有这种情况。"朱雄英说道,"有些官员觉得农业改革太麻烦,影响他们收租子。不过孙儿已经想好了对策。"
"哦?说来听听。"
"很简单,把农业发展纳入考核。"朱雄英解释道,"哪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好,官员就升迁;发展得不好,就处分。这样他们就不得不重视了。"
朱元璋大笑:"好主意!不愧是朕的孙儿。对了,听说西域那边准备种葡萄?"
"是的。朱棡朱慡发现那边的气候特别适合种葡萄,而且葡萄干可以卖个好价钱。"
"那就好好发展。"朱元璋说,"西域那边缺水,如果能靠农业富起来,也是好事。"
正说着,黄珀急匆匆地跑来:"殿下,出事了!"
"怎么了?"
"江南有些地方闹粮荒,老百姓要求马上推广新农法!"
朱雄英和朱元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这说明农业改革已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他们开始主动要求改变了。
"好事啊。"朱元璋说,"赶紧派人去江南,要快!农民等不及啊。"
朱雄英立即下令:"传我命令,从农学堂选五十名学生,带上种子和工具,即刻启程去江南。另外,给沿途各地发文书,一路上要全力支持。"
"对了,"他又补充道,"让他们带上图纸,沿途也要考察水利情况。等明年开春,要大规模整修水利。"
安排完这些,朱雄英又召集众臣商议。大家都认为,既然百姓主动要求改革,那推广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了。
"不过要注意节奏。"蓝玉提醒道,"欲速则不达。要让老百姓真正掌握新技术,不能急于求成。"
朱雄英点头:"说得对。所以我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选择基础好的地方先推广;第二步,解决各地的具体问题;第三步,全面铺开。"
正说着,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东瀛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朱允熥发现了一种水车,可以把水提得更高,灌溉效率大大提高。
"让允熥赶紧把图纸送回来。"朱雄英吩咐道,"正好可以在江南试用。"
随后几天,朱雄英一直在处理各种事务。各地都在要人要物,有的要种子,有的要农具,有的要技术指导。他一一安排,确保物资合理分配。
这天晚上,朱雄英独自在书房批阅文书,突然想到了什么,提笔写了一封信给朱允熥:
"允熥贤弟:
见到你在东瀛干得不错,为兄甚慰。不过还要提醒你一句,农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有耐心。你在那边除了管理银矿,也要多关注农业。等明年开春,为兄打算派一批农学堂的学生去东瀛,你要安排好。
另外,听说你发明了新水车,甚好。赶紧把图纸寄回来,江南正需要这个。为兄已经让人准备了一批江南特产,过些日子就送去东瀛,也好让那边的百姓尝尝。
记住,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增产,更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你在东瀛代表的是我大明,一言一行都要为我朝增光......"
写完信,朱雄英看着案头的地图,眼中充满了希望。
次日天还未亮,朱雄英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殿下,江南告急!"
朱雄英连忙起身:"怎么回事?"
"回殿下的话,江南推广新农法时出了问题。当地有些大户联合起来,阻挠农学堂的工作。更严重的是,他们煽动农民说新农法会破坏风水,搞得人心惶惶。"
朱雄英眉头紧锁:"把蓝玉和黄珀叫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