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确认一个事实,我不是一个坚决的人,一个唾沫一个钉?完全不是。
我之前不是说要放弃看医生了吗?反正我的症状对生命没什么影响,顶多影响生存质量,也不是不能忍受。
然后,有熟人给我介绍了名气很好的医生,我就又屁颠屁颠地去了。
可能因为是熟人介绍,我又表现得很通情达理的样子,医生在看完我的检查报告后,想了一会儿,当着我的面开始摇人……
我当时真的是心都凉了,这一趟大概率又是无功而返。
后续事情确实也是如此发展的。
从现有的检查报告来看,医生除了止痛药外,没有什么能帮助我的,我的症状目前还处在医学研究的禁区,连病理机制都没弄明白,治疗谈何而起呢?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和陪我去看病的人闲聊,痛苦但不致命的病和不痛苦但致命的病,应该怎么选?
我想了一下,如果对象是自己的话,还是应该选择痛苦但不致命的病。
对方的选择和我一样。
当时,我只觉得,我果然还是很惜命的。
回来想想,我突然对《活着》这本书的感觉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我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了巩俐版的电影,当时,我觉得葛优好惨啊,身边的人接连离开,自己却还活着。现在,我突然明白明白为什么富贵没有放弃生命,只要活着,生活就存在变好的可能,一旦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而且,时间的威力是巨大的,说不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就习惯了呢?
然后,我又想到了年中看过的书,作者是日本女诗人伊藤比吕美?我不确定,或许是伊藤吕比美——别误会,诗歌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占比极低,大概也就百分之一,她的诗歌我几乎没看过,我之所以强调她女诗人的身份只是为了表达尊重。
我在阅读上的品味并不高雅。
我看的是今年的新书《身后无遗物》,这是一本散文集——日文版已经出版很久了,中文版是今年刚出的。
我看着伊藤在这本书里是如何处理和死亡、病痛有关的议题时,我居然会觉得还挺有共鸣的,这让我感觉挺复杂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