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宫那宽阔而庄严肃穆的广场上,嬴政身着一袭黑色龙袍,宛如黑夜中的巍峨山峰,身姿挺拔而坚毅。龙袍上绣着的金色巨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光芒,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翱翔于天际。嬴政仰头凝视着天幕中展现的李世民及其治下大唐的繁荣景象,他的目光深邃而复杂,犹如深不见底的幽潭,时而流露出对大唐繁荣的赞赏,那目光中仿佛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在燃烧,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认可与向往;时而又闪过沉思,微微皱起的眉头下,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思索与探究,似乎在对比着大秦与大唐的种种,寻找着治国理政的更深层次奥秘。
身旁的李斯微微躬身,他的身姿如同风中的劲草,恭敬而谨慎。他的眼神始终低垂,不敢直视嬴政的目光,却又时不时地偷偷抬起眼眸,揣摩着嬴政的心思。在这凝重的氛围中,他仿佛能感受到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每呼吸一口都带着压抑,不敢轻易打破这沉默,生怕自己的言行会打扰到嬴政的思绪。
许久之后,嬴政长叹一声,那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带着无尽的感慨与沧桑,打破了沉默,对着李斯缓缓说道:“李斯啊,这天幕所现之李世民,实乃一代雄主。你且看那大唐,繁荣之象处处可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富强。街道上车水马龙,集市上热闹非凡,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朕当年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自认创下了不世之功业。可如今见到这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心中亦是感慨良多。”
嬴政双手负于身后,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踱步向前,继续说道:“朕当年以雷霆之势,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只为加强中央集权,使天下权力尽归中央,避免诸侯纷争之乱象重现。想当年,朕一声令下,各级郡县纷纷设立,官员皆由中央任免,从此天下政令统一,再无诸侯割据之患。统一度量衡与文字,为的是消除地域差异,促进交流与融合,奠定华夏大一统之基石。这李世民能在朕之后,延续并发展这大一统之格局,且在治理上颇有建树,实非易事。”
嬴政停下脚步,目光如电般转向李斯,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朕深知开创之艰难,亦知守成之不易。朕以铁血手段扫平六国,建立大秦帝国。战场上,秦军锐不可当,流血漂橹,才换得这天下一统。这李世民能在继承前人基业的基础上,将大唐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纳谏如流,广用贤臣,使得朝堂之上,良策频出,政治清明,此等作为,值得朕深思。”
李斯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地说道:“陛下,您之功绩如巍峨高山,无人可及。您开创千古帝业,统一华夏,为后世立下不朽之典范。那李世民虽有其能,然怎可与陛下您的雄才大略相提并论。您的智慧和谋略,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大地。”
嬴政摆摆手,神色严肃地说道:“李斯,不可一味称颂于朕。朕观这李世民,在军事上亦有非凡成就。他多次亲征,平定边患,拓展大唐疆域。周边诸国对大唐敬畏有加,纷纷遣使来朝。朕当年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以御外敌,亦是为了巩固边疆,保我华夏之安宁。然李世民之军事策略,亦有其独到之处。”
嬴政微微眯起眼睛,仿佛在回忆自己当年的征战岁月:“朕之秦军勇猛无畏,横扫六合。但李世民能善用兵法,以谋略取胜,且能在战后安抚百姓,稳定边疆,使疆土得以巩固,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懂得恩威并施,让边疆百姓心服口服,此等手段亦需思量其中之精妙。”
嬴政再次迈步前行,眉头微皱,陷入沉思:“在经济方面,李世民能轻徭薄赋,重视农桑,鼓励农耕,使得田地肥沃,粮仓充盈。他还积极促进商业发展,繁荣市场,使百姓生活富足。朕当年虽也致力于发展农耕,统一货币,规范度量衡,以促进经济之发展。但相较而言,李世民之举措似乎更为细致入微,更能贴合百姓之需求。”
嬴政停下脚步,目光凝视远方,缓缓说道:“朕曾下令修建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以利灌溉。但李世民能兴修更多水利设施,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在商业上,他能制定合理政策,促进贸易流通,使大唐之财富源源不断。朕不得不承认,在经济治理方面,他确有过人之处。”
嬴政转过头,看向李斯,语气沉重地说道:“朕之秦虽已远去,然华夏之传承永不断绝。后世有如此能君,当为华夏之幸。朕亦当自省,望吾等之努力能为后世铺就长治久安之路。朕之所为,或有疏漏之处,当以李世民为鉴,汲取其长处,以补吾之不足。”
李斯连忙拱手,深深一拜,说道:“陛下圣明,能以如此宽广之胸怀看待后世之君。陛下之自省,乃天下之福。吾等当谨遵陛下教诲,不断反思,为大秦,为华夏,尽忠竭力。”
嬴政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李斯,朕与你当以史为镜,不断进取。虽秦已去,但朕之理想,朕之壮志,当永留于世。后人能在前人之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此乃华夏之希望所在。”
嬴政再次望向天幕,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朕望后世之君,皆能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重,使华夏永远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之巅。”
李斯跟随嬴政的目光望向天幕,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深知嬴政的雄心壮志,也明白这一番感慨背后的深意,那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殷切期望,对华夏未来繁荣的坚定信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嬴政多次召集大臣,讨论天幕中所展现的李世民的治国方略。他详细分析李世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举措,与大臣们共同探讨其中的利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