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中国电影一直是学苏联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放开限制,影视行业也加入了市场经济。

中国电影学习欧洲还是学习美国,就一直争论不休。

再过去的20年间,中国电影一直是学习欧洲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是如此!

这两批导演虽然在艺术手法和表达上有些区别,但是同为学习欧洲的一批电影人,他们都注重对社会的反思和人性的挖掘!

一方面是他们成长时的经历造成的,他们同样经历过动荡年代,加上改革开放后巨大的社会变迁。

让这群追求艺术的导演,观察社会和人性时,习惯性的站在了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另一方面,开放后的电影市场,不再像原来一样,制片厂执行好上级交代的拍摄任务就可以了。

一切市场化后,制片厂要自负盈亏。

而电视机的普及,对大陆的电影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种类繁多的电视剧,迅速的填满了人们空闲的时间。

从原来人们围着放映员,求着多放一场电影,到现在的无人无津也不过不到十年而已。

城市里面的电影院和文化宫更是冷清了,你买一张票进去看一天都没人管你!

国内电影市场衰落后,一部分制片厂和导演就瞄上了国外市场。加上张一谋和陈诗人在欧洲三大成功折桂后,鼓励了一批后来人。

对啊,国内电影没人看了,我拿到国外卖版权不就得了吗!

尤其是能在欧洲获奖的电影,和这两批导演的审美志趣高度重合。又能赚钱,还有好名声,还能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这简直是天作之合!

不过随着世贸谈判的推进,电影也成了合作中的重要一项。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人口相当于三个美国。

随着经济发展,电影市场会越来越大,所以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愿意在这个时候,为了未来而开拓中国的市场,哪怕暂时不赚钱都不要紧!

更不用说,电影对于美国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文化输出!

可以说美国电影的作用,抵得上一个航母编队,好莱坞通过文化输出,美化美国形象,让无数国家的中产阶级向往美国,最后选择移民。

而在1999年成立的中影,一方面负责每年引进十部好莱坞电影,另一方面,又要扶持本土电影,对抗这种意识形态的输出。

而能和好莱坞抗衡的,肯定不是那些老百姓看了昏昏欲睡的艺术片,而是大卡司,大制作的商业电影。

所以中影近两年一方面整合院线,一方面加大了对商业电影的扶持!

尤其是《英雄》出海成功后,各种大片纷纷立项。只今年就有张一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大炮的《夜宴》,还有于仁泰的《霍元甲》。

最后还要加上一部没人看好,但异军突起的小成本电影,宁昊的《疯狂的石头》。

如果说2002年轻,张一谋带着他的《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元年的话,2006年就是商业片井喷的一年!

如果算上2005年底上映的《无极》,内地三大导演分别拿出了一部商业大片,加上于仁泰的《霍元甲》,就是四部商业大片抢占市场。

在所有人看来,2006年的电影市场都欣欣向荣,只不过这四部电影全部都扑了,而且是口碑票房双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