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救火教练的得与失》

《战术上的完胜:王韬的胜负手》

《怎样让不上场的凯恩,决定比赛的胜负?》

……

赛后,媒体们的标题,都是往吸引眼球的角度去看的。

比赛结果说明一切,王韬和孔蒂的战术对决,以王韬的胜利告终。

孔蒂的战术毫无新意,充满了吃老本的懒惰和刻板化的执行。

没有针对曼联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式。

特别是新援麦迪逊,堪称最大败笔。

在整个球队的运行上,麦迪逊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和提供实质的帮助。

这从赛后技术统计可以看出来,麦迪逊无论接球数、触球数和制造威胁次数,都是热刺前场球员中最少的。

甚至比下半场登场的莫拉还有不如。

麦迪逊整个人,游离在热刺的体系之外。

他像是一个看客,看完了整场比赛。

而也在赛后,热刺队内爆发出了孔蒂强压引得更衣室不满,洛里和孙兴慜的矛盾处理不好。

对孔蒂的拷问,才刚刚开始。

与孔蒂相比,王韬则是一如既往,受到了很多褒奖。

王韬这场比赛的神来之笔,普遍认为是没有派凯恩登场。

面对热刺,凯恩这样既了解热刺又克制热刺战术的大杀器,肯定能够起到最大程度的杀伤效果。

是个人就会用他。

但偏偏王韬就没有用他。

结果反而赢了。

热刺对凯恩的研究肯定很深,所以必然会围绕凯恩,制定一些打法。

所以不派凯恩上场,能获利,但是也会冒着巨大的风险。

赢了,就是一世英名;输了,就是一个昏招。

王韬还偏就没有上凯恩。

结果证明,是前者。

评论认为,凯恩不上场,王韬用牺牲C罗战斗力的代价,以及果断拿下队长B费,换上搅屎棍弗雷德的坚决,消耗掉了孔蒂的故布疑阵和热刺的大部分体力条。

而王韬下半场要做的,就是换上加纳乔来收割人头。

至于孙兴慜,凯恩的离开,是个双刃剑。

一方面,战术重要性肯定会上升,开火权也会增加。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锋的缺失,需要他去更多的独自面对对手的防线,导致他变成了一个纯粹需要自己拿球过人然后射门的边锋。

这不是他擅长的。

这也导致防守难度,直接从大学级下降到了幼儿园级。

“没看到最后,达洛特都在单防孙兴慜吗?”

“或者说,从凯恩离开热刺加盟曼联时,就注定了这场比赛的结果。”

而很多人评论,在一开始给热刺打了鸡血之后,孔蒂执教热刺的第二年,已经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期,如何让这份鸡血转化为长久的动力,跟如何重新打造球队的战术体系,考验着孔蒂长期执教的能力。

其中一则评论很有代表性:“后凯恩时代,怎样处理凯恩离开后留下的真空,给孔蒂的考验才刚开始。这场比赛,或许会成为孔蒂执教热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战绩为王!

足球界的成王败寇,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天是个休息日,起床之后,王韬洗刷洗刷。

他现在还住在租的房子里,他不想跟穆里尼奥一样长期住酒店,俱乐部正在给他寻找合适的房子。

王韬一边吃饭,一边翻着手机。

坐在桌前,看着各大体育网站和球迷论坛的分析,王韬甚至觉得这些评论家们才是天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