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山脚下有一个王家庄,几十户人,离镇远城并不远,只有十几里路。

现在离正午还早,村里庄稼汉们大都离家去了地头,婆娘们忙着造饭。

李云缨一路走到一个用土墙围成的院子外,绕院子走几步,在墙角一株柳树下停下来,扒开压在那儿的几块石头,捡出藏在下面的钥匙。

开锁,进门,一气呵成,闲庭信步。

这两天里,李云缨没少拿千里镜窥探这个小村庄,最后选中了这户人家。

原因有三:独居,有钥匙,屋主人是“王三老”。

李云缨的衣物和路引,就着落在这位“王三老”身上了。

院子里东西不多,一个大水缸,一堆散落的木柴,一眼看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难怪没把钥匙随身带着。

李云缨进了里屋,她知道屋主人虽然是独居,但应该会有女子衣物。

因为前天她藏在路边林中,用千里镜观察王家庄时,正好听到走在路上的村里人和屋主人商量着,要给他这位“王三老”续上弦,再说一门婚事。

要续弦,那自然是有过婆娘了。

李云缨四处翻找着,没找到银钱,屋里陶做的缸里只有不到一尺厚的粟米,看来如今这年月,“三老”家里也没多少余粮。

没一会儿,她从一个木箱最底下,找到了一套麻布做的女子衣裳。

相比较箱子里其他杂乱堆放着的,满是破洞、补丁、脱线的其他衣物,这套工工整整叠着的女子衣裳,便显得很是干净整洁了。

这大概便是那位女子,在这世上唯一留下的物件儿了吧。

李云缨小小地叹了口气,取出那套衣裳,想了想,又在箱子最底下放了一粒碎银子,再继续翻找,她还缺路引。

可惜,好运到此为止。

她翻遍了屋里屋外,只找到一支秃了半边的毛笔和半块黑黢黢的墨,没有现成的路引,也没有纸张和印章。

显然这位王三老给人开具路引时,都是等着村里人带着纸张上门,他只负责写好后签上字,再按个手印。

在“王三老”屋里是拿不到路引了。

日头接近正中,李云缨尽力把屋里屋外恢复原样,带着衣裳离开了这个土院子。

没拿到路引有点儿麻烦,只好冒险试试不用路引进城的法子。

凉州军随时可能,会顺着她在兑山中留下的痕迹追过来,她没多少时间了。

出了村,进到没人的林子里,李云缨换上麻布衣裳,稍大了点儿,但不碍什么事儿。

捧着换下来的华贵衣裙,她用短刀裁下了手帕大小、带有鸾凤纹饰的一小块,揣入怀里。

然后用长刀挖了个坑,把长刀、衣裙、弓箭、地图等物件儿全都扔进去,再从旁边匀了些落叶枯枝盖上去,身上只留了千里镜和装着几块干巴巴烤肉的包袱,连短刀都没留。

对不懂武艺的李云缨来说,带上短刀,看似能带来些安全感,但实则作用不大,反而会增大遇到危险的可能——城门士兵有可能会排查包袱。

所以李云缨选择不带兵刃,赌自己用不到。

要赌就赌成功率最高的方案,她一向如此。

做好准备,李云缨向着镇远城走去,在离太阳落山还有一个多时辰的时候,她走到了镇远城外的林子里。

她要在这里等一会儿。

通过千里镜可以看到,城门旁新贴了一张女子画像,城门官对过往女子也会额外多看几眼,但只要是能出具路引的,都会放行,排查不算严——毕竟镇远城不是凉藩与大乾直隶州的交界,李云缨按理说本不会往这儿逃。

理论上,每个进入镇远城的人,都需要出具路引之类的文书,但总有些例外。

大概两刻钟之后,李云缨从千里镜里看到,她等的“例外”来了。

那是一支十几人的队伍,有男有女,人员不定,五六辆马车,昨天前天,连着两天,都是这个时辰进入镇远城。

这支队伍从不需要出示文书,也不需要经过排查。

每次进城的时候,都是由一个管事模样的中年男人上前,和城门官用“袖里乾坤”过招——俩人袖口相接,白银暗渡,其中奥妙,不足为旁人道也。

李云缨知道,这是遇上“灰产”了,但这支队伍具体是混哪个行当的,她只有几个猜想,并不确定。

如今,她需要跟着这只“灰产”队混进镇远城。

等到这支人马走过去,李云缨把千里镜放在一旁地上,远远地缀着队伍,步伐稍快,慢慢跟了上去。

在距离城门官四五十步的时候,她已经跟到了队伍的末尾。

如此一来,在城门官眼里,李云缨便像是这队伍里的一员。

但想就这么混进城,还不够。

“这位大哥,小妹冒昧了,想跟大哥您打听个事儿。”李云缨轻拍了一下队伍末尾那人的肩膀,等那人转身,又行了个欠身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