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朝仙殿,大明朝重臣都汇聚于此。

空气中一股浓烈的血腥味让人呼吸不畅,刘若愚连忙指挥小太监关好门窗,将熏香点燃。

“朕离开之后,朝中大事就由黄先生和孙先生商议着办。”朱由校捂着鼻子,说话的声音十分沉闷。

辽东,不得不去。

长达近十年的战事,早已让当地士兵苦不堪言,将门更有成军阀之势。

更何况朝廷又欠饷严重,士兵心中肯定也有怨言。

巡视辽东,除了勘察地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亲自下发军饷,收服军心。

要让士兵知道皇帝是记挂着他们的,以前领不到军饷,主要是因为各级官员将领贪墨了,而和朝廷皇帝无关。

“臣还是以为陛下不应以身犯险。”孙承宗再次劝谏道。

他主持过辽东军务,清楚鞑子的厉害,因此十分担心皇帝此行的安危。

黄立极也没有大权独揽的喜悦,也出言劝道:“陛下,我大明不只有辽事,新税法虽然还没有公布,但却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臣以为江南的大地主绝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跳出来搞事。”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朕还真不是小看那些士绅,只要朝廷没有明确施行新税法,他们就绝不可能扯旗造反。”

朱由校轻笑一声,不停翻阅着今天的奏折,继续说道:“朕最远只到锦州,沿途关卡城堡都有大军驻守,你们不必担心。”

大部分都是地方官员送来的歌功颂德之文,只有小部分的内容是叫苦叫难,请朝廷拨款。

这场大雪,京城的大部分人看来是美景。

可山西、陕西、河北,还有周边府县的百姓却遭了灾。

其他省份的奏折还没有送来,但房山、玉田、丰润等县的灾情却已经禀告上来。

朱由校放下奏折,下令道:“命各地妥善安置受灾百姓,朕会派遣厂卫四处暗访,若是哪个县冻死饿死的百姓多了,朕绝不轻饶。”

“臣遵旨!”

黄立极点头应了下来。

“若是无事,诸位可以先走了,朕今天明天一早就会出发,国事就劳烦黄先生和孙先生了。”朱由校感觉手有点冷,捧起了热茶杯。

六部尚书闻听此言,就准备告退了,孙承宗却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还有事禀报。”

“什么事?若是还想劝朕不要巡视辽东,就不必说了!”朱由校轻轻抿了一口热茶,连头都没有抬。

“是关于辽东经略兼巡抚的人选。”孙承宗道。

闻听此言,六部尚书都神情一愣,纷纷看向黄立极。

黄立极则是一副眼观鼻耳观心的模样,面上丝毫没有意外之色。

朱由校猛然抬头,放下茶杯问道:“你欲举荐何人?”

自上次下旨后,都过了快一个月时间,内阁都没有拿出人选,他都忘了这事。

“臣之弟子袁崇焕!”

孙承宗此言一出,在场的人纷纷面露惊讶。

他最开始就提出让袁崇焕复职辽东经略兼巡抚,但黄立极却持有不同意见,此事就搁置了下来。

也不知道首辅怎会同意?

众人心生疑惑,目光皆注视到黄立极身上。

黄立极当然不可能在金殿上解释缘由,只能跟着说道:“陛下,袁崇焕确实是朝中最知辽事的官员了。”

“袁大嘴巴?”

朱由校一时不察,居然随口说出了自己给袁崇焕取的外号。

孙承宗闻言,顿时疑惑道:“陛下此言何意?虽说袁崇焕有点恃才傲物,但也没有胡乱夸下海口啊!”

黄立极连同众官员也纷纷看向皇帝,等待着解释。

朱由校自知失言,打着哈哈说道:“袁崇焕这人动不动就辞官,焉能托付重任?”

对于此事,孙承宗也十分恼怒。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