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50米左右时,他再次减缓速度,每当手脚粘贴在石壁上,都停留一两秒,感觉和观察一下周围,以免有危险事情发生而自己毫无防备。
下降至300米左右时,忽然发现石壁上出现一道凹槽,居然感觉不到凹槽高度与深度。他心慌一下,难道凹进去的部分直达谷底么?如若那样,恐怕不能继续下行了。他又想,或许只有这一处凹槽,别处没有。于是双手紧贴石壁,手指扣住突起部分,身体开始横向移动。希望这凹槽只有一段,不可能整个山体都这样凹进去。
横移大约30米左右,果然遇到石壁,凹槽到终点了。
我姐夫沿着石壁继续下行,忽然发现他判断失误。并非凹槽结束了。此处石壁,实际上是凹槽的一个支撑点,或称天然石柱也可。有点像人类建造大房子,需要柱子架起横梁,再在横梁上形成屋顶一样。他沿着天然石柱将身体横移到凹槽内,再下行到凹槽底部。
原来,这凹槽底部并非谷底。
而这凹槽上下高约30米,里外深约40米,每隔50米左右有一石柱,石柱里侧有10米左右通道,通向对面凹槽,石柱本身有30米深15米宽。凹槽内不断有石桌石凳出现,偶尔还有一两把石椅子。里面石壁上凹凸不平,偶尔还有几十厘米深洞穴,距离凹槽底部一人左右高,皆可存放物体。
显然这凹槽并非天然形成,而是高人精明设计,人工开凿而成。
我姐夫越来越好奇,沿着凹槽前行。这里要比外面黑夜更加黑暗。不过,我姐夫那双眼睛在幽魂谷阴阳池中经过阴阳水浸泡多日,生成许多异能,比如可视冥魂界人物、可视魂灵、可与黑暗中视物等等。
他越走越惊奇,居然感觉不到疲劳。按理说刚才自顶峰而下,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很费体力的。现在不但不觉体乏,反而脚步轻盈,精神旺盛。不自觉中又加快速度……几乎走了小半圈时,他忽然止步……难道需要走一圈么?
现在看来,这道凹槽恐怕真的围绕石壁一圈啊!
即如此,何必探查清楚呢!
他坐在一处石桌上开始运行“应龙神功心法”,接着又将玄学中几道功法修炼一遍,然后缓缓调息慢慢感觉,发现功力又有精进。他现在还没有意识到,所以如此,是因为这谷中真气浓郁,大有助于修炼。
接着选了一个他认为合适地方,开始继续下行。忽然觉得身体比以前更轻,下行更容易了。他这才意识到,灵薇山上成功创造“合魂术”,完全依赖真气比别处浓郁之故。而那真气完全有可能源自幻灵谷,所以功力大有精进也因为这谷中真气浓厚……
咋把这茬儿忽略了。
那岂不是越往谷底真气越多!
又下行300米左右,又出现一道凹槽。我姐夫进入凹槽观察,跟上面凹槽有所不用,上下高只有20米,内外深30米左右,也是每隔50米有一石壁做石柱用,内侧宽约10米通道。但他没有横向走动,想必跟上面凹槽差不多,也为人工雕凿,围绕石壁一圈儿。
他感觉此处真气更加浓郁,哪怕只做半个呼吸,也让身心极为舒畅。
已不知此刻时间多少,稍稍感觉腹中有些饥饿了。然而此地不见有任何吃食,只有忍了。唉,早知如此,携带些小食品好了。此间凹槽内也有石桌石凳石椅,选一石桌坐上面,再一次运转“应龙神功心法”……尔后果然没有饥饿感了,继续下行。
既然已经下行650米,何不下行到谷底,看看到底有怎样一个世界。在幻灵谷外面,远望近观,此山外形都不足以用“陡峭”二字形容,何以名曰“灵薇山”?在山上下望,谷口不算很大,谷底虽然目不可测,也没什么怪异传说,何以叫“幻灵谷”?
我姐夫曾用心打听过,无人能说出一二来。梨花沟村村长吴靓欣土生土长这里,也不知缘故。因我姐夫问过此山此谷名称来历,她特意问过村中老人,竟也说不出之乎者也来。只说很早很早以前,京城犯错的几位高官被流放雁翎镇……当时雁翎镇也无其名,好像叫野马甸子镇。
是那几位高官给野马甸子改名雁翎镇,“一荡三水五谷七山九岭十一沟”也是他们命名的,所以才有了这许多文雅名字。至于为啥起这样名字,必然也有理由。只是这理由随着他们陆续被召回京城,地方无人重视,只把名字传下,“理由”失传,近代更无人究其缘故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