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打算用这些玻璃打造两扇窗户,李云龙很狗腿的给天启出了几个主意才高高兴兴地离开皇宫。
李云龙回到魏良卿的侯府就等着天启下旨各地举荐人才和献书。可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却传来消息,天启唯一的儿子昨晚突然薨了,天启宣布辍朝三天。
这下子让各地举荐人才的事要往后拖了。
幸好魏公公依然每天都在办事。
虽然兵部尚书王永光被天启皇帝踢回家了,新的兵部尚书冯嘉会刚刚上任,但升浮山所为平波卫,任命李义海为平波卫掌印指挥使的手续都已经办好
魏公公说按照规矩一个卫里除了掌印指挥使外还会有一两个指挥使、几个指挥同知、几个指挥佥事,不过按照天启皇帝的意思这些都免了,皇帝只给平波卫派了一个太监监军。
这个太监名叫周良诚,是伺候天启做木匠活儿的太监。看来皇帝确实很关心李云龙能研究出什么学问来。
有个太监在身边监视肯定会让人不自在。
但是李云龙又转念一想,如果皇帝给平波卫派来一堆的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再派上几个镇抚那才更是麻烦,什么事都不好作了。
既然皇帝连个指挥同知都没有派,自己肯定不能再拒绝太监监军,否则的话皇帝肯定就要问一句你到底想干什么。
唉,应付几个太监总比应付一堆官场老油条容易吧?何况只需要小心在意一年时间,等天启皇帝挂了本穿就放飞自我了。
李云龙在心里略微安慰自己,脸上却表现出很欣喜的样子,欣然接受了这个安排。
然后魏忠贤却给李云龙诉起了苦,说江南世家的势力盘根错节,他也很是忌惮。
然后他才说把衢山岛和泗礁山划归平波卫的事情不好办,刚刚在兵部稍微试探一下就遭到很大的阻力。
李云龙以为这事儿要黄了,可是魏忠贤又说让平波卫的人不打旗号悄悄潜入衢山岛和泗礁山,他和皇帝会在暗中保驾护航。
李云龙觉得平波卫悄悄在舟山群岛建立据点反而更有利于自由行动,便装作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魏忠贤又告诉他,他要求由兵部委培的三十名骑兵会按照他的意思分别派到宣抚和延绥总兵军中,另外从陕西和山西军中抽调的三十名夜不收和精锐骑兵再加上五十户归向蒙古人也会在两个月内被派到平波卫。
至此李云龙这次进京的目的全部达到了,甚至还有超额,李云龙已经心满意足了。
不过他还想再努力多捞点儿好处。
他又提出皇帝允许他查看宫中藏书,可是他也没这个时间,所以要魏公公安排人把《永乐大典》中所有关于天文、算学、医药、农学之类的内容都给他抄一份。
李云龙记得度娘说《永乐大典》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朱棣为了编成《永乐大典》组织了两三千人的编写队伍,耗时五年才完成。书中汇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成书时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
可是这么一部汇集中华文明的皇皇巨著居然没能流传下来,这是李云龙心中深深的痛。
既然李云龙穿越到这个时代,就一定要把《永乐大典》抢救下来。
但《永乐大典》的体量实在太过庞大,他只好先从自然科学部分入手。
中华古代的科学技术天下独尊,也不知道能挖出什么好东西来。
魏公公听说李云龙只要《大典》里这些部分,当即就答应让翰林院的人给李云龙抄写,也省得翰林院那帮人整天闲着没事干给皇帝找麻烦。
这下子李云龙彻底心满意足了。他便表示自己出来时间不短了,需要回平波卫主持大局。
魏忠贤也不留他,只和他商定各地举荐的科技人才将来会陆续派到平波卫。
在结束谈话之前,李云龙又想起传教士的事。
他提出从京城带几个欧洲传教士回去。
魏忠贤这边当然没什么问题,立刻就给安排上。欧洲传教士可不敢得罪这位皇帝的红人,决定派邓玉函和进士李天经前往平波卫担任李云龙的翻译并负责李云龙与澳门方面的联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