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赶来支援前带来了军中最新研制出的红薯粉,配以辣椒青菜等物发放于兵士手中,让兵士扎营之处分食。
霸道的香气随空气飘荡。
楚营中因着粮食短缺,已有几日未曾叫阵,虽将军们没说,但兵士们或多或少都能猜到粮食情况。
两相比较,封同和只能写信于司空深,建议从楚地商户手中纳粮,学起了梁诗的做法,捐粮者按名次给予奖励,位先者可科举,入朝做官。
楚国粮食储备不多,司空深无他法,只得颁发政令。
混迹于楚地的孔熟得知消息,眼咕噜一转,一个坏主意便上心来。
在大小粮商试探着送粮却果真得到奖励后,越来越多的商户动起了心思。
但也就在这时,楚国民间却传出消息,言明皇帝是在空手套白狼。
战事未定,两国将来如何仍未可知,若是国灭,还哪有楚国的官做。
这话说的难听,却很现实。
商户们在各国间周旋,对各国情况都有了解,若说繁荣必是梁国。
目前战事未明,不说谁输谁赢,只说若是一直这么打下去,按照楚国的情况,哪里来那么多粮食。
商人重利却不傻,一时纷纷观望起来。
楚军上门游说便像模像样的捐些,若是无人便闭门不出装作不知。
这副样子可把司空深等朝中大臣恶心坏了。
封同和对此也无比失望,想当初陛下登基之时便是想重农抑商,是他劝说,后又因梁国发展迅速,楚地百姓因着行商来往生活好了些,才将念头作罢。
如今——
他总算理解了陛下想法,那是若是干脆些,楚国虽会伤些元气,但总不至于现在这样……
身为楚人,商人有粮却不献粮。
何其可悲。
同楚国的情况相比,梁国是一派蒸蒸日上。
梁国报纸上将梁国军队如何取得胜利,又如何安置百姓等同此次战争有关的东西都写在了上面。
虽说也把优势夸大了些,但大家都没有不好意思,梁诗也便不觉有什么。
在与石敢山取得联系后,梁诗悬着的心也放下,着手探讨起如何弥补那些伤亡士兵。
阵亡者火葬后运回故乡,所在地方衙门根据家庭情况申请补偿,这般若是只剩寡母的一类,老母便由朝廷赡养,也省的底下的人欺下瞒上。
若是伤残,便由朝廷出资养好伤势后安排职位,工厂,地方衙门辅助衙役都可。
想到这里,梁诗叫来寿国公把这事同寿国公说了一番。
“朕记得你待你手下的人极好,这事朕只有交给你才能放心,朕有时候会想,若是满朝文武都能像寿国公这般周到,为朕分忧就好了。”
有些话寿国公听久了,也多了些抵抗能力,如今他虽心里高兴,却不再喜形于表。
毕竟,若是陛下太过偏爱他的事被刘宗等人知晓的话,也不太利于陛下管理朝中。
他为陛下分忧就要分的彻底。
……
梁国做的越好,就会把楚国比的越差。
就拿两国边境比较,虽是剑拔弩张,却仍然有百姓自边境线往来跨越两国。
屡禁不止。
这些边境百姓大多都是前蜀地之人,在蜀国被梁国楚国瓜分后,百姓也随着州城划分成梁国楚国。
蜀国灭国虽有蜀皇折腾的原因在,但更多还是梁国同楚国的原因,许多百姓潜意识中对参与灭国的梁国没有归属感。
于这点上,梁诗非常注重,无论是什么政策她都确保不把百姓区别对待不说,许多甚至可以说是优待。
老梁人并不觉得陛下此举有什么不妥,经由报纸宣传,他们都知道蜀地百姓过得不好,觉得多给些补偿也就罢了。
蜀人得了好处,便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加上日子越来越好,打心眼里认同梁国。
梁诗为民思考,但司空深不是啊,他是典型的君王,灭国后并未对蜀国人优待,没有对比还好,有了对比。
两相比较之下,说没有怨恨怎么可能。
在焦和雅的刻意操作下,一些夹枪带棒的报纸便流入边境。
这个时候传递消息本来就难,于老百姓而言,发生战争第一个被迫害的就是他们,而发生战争最后一个知道的也是他们。
可以说,战争离他们很近,战场消息离他们很远。
焦和雅就怕他们不知道战场上的消息。
特意给他们送去了。
那些报纸进入楚地没多久,就被得了消息的府衙赶来封锁。
但仍旧卖了不少,报纸所产生的水花是巨大的,表面风平浪静,但众人心底无不为楚国的情况悲哀。
私底下见面,便会随口议论几句。
“如今怎么办呢?早知道当初便跑去梁国了。”
“是啊,做了一次亡国人,难道还要再做一次吗?”
“为何要同梁国开战呢?咱们的粮食,水井不都是梁国人帮忙才……”
“嘘,这话你也敢说,不要命了。”
消息开始传播,便停不下来,等到司空深发现,这消息俨然愈演愈烈。
从楚国不敌梁国演变成为,楚国无粮欲抄家救济。
甚至还有传言某某地已有富商被抄……亲眼所见,乃是穿着黑甲的军队所抄。
这些消息看的司空深是眼前一黑一黑又一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