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豪强该被打压,该被改造。

可其中亦有着大量对于大汉而言不可或缺的基石,那是大汉现下所汇聚的大量资源所培养出来的人材。

李基一路上走走停停的,也不断地修改着心中一部分构想。

而走着官道,抵达汝阳城终究耗费不了多少时间,此前被留在了汝阳城坐镇而监察豫州书院建立的诸葛亮,也率领着一应官吏在城门相迎。

李基没有在一些无关重要的地方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甚至没有下马车,仅仅是让诸葛亮上马车陪同,便遣散了前来相迎的各级官吏,直奔着豫州书院而去。

在前往豫州书院的路上,提前准备好的诸葛亮也细细地向李基汇报着豫州书院的情况。

此前的仁德书院既是“先行者”,更是一个“实验品”。

随着刘备治下地盘的扩大,一个“仁德书院”自然是远远不足的,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影响范围都远远不够。

因此,李基便准备在各州都建立对应的书院,再慢慢以郡为单位建立分院,以此构建出一个将来覆盖整个大汉百姓的书院架构。

或许,换个名字就容易理解了。

书院即大学,郡级分院即是中学……

当然,现下李基就连维持豫州吏治的人才都紧缺,自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搭建出尽可能将一应乡里都覆盖在内的官营学堂。

而初步在各州建立的书院,在李基眼里便是逐步向下生根发芽的幼苗,皆由此一步步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同时,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下覆盖分院、学堂等等。

也唯有等各地寒门或平民的学子士子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已在李基心中酝酿筹备的“科举制”才不至于被世家子这一圈子所独占,成为另类的“九品中正制”。

毕竟,科举制也是以“地域”进行逐级考试,而一个地域往往掌握了大量才学的也就那几个冒尖的顶级世家,或与之有关联的其余世家豪强。

毕竟鱼塘一直就这么大,鱼一直就那么几条。

再怎么捞,都只会是那几条鱼,再密的渔网也不可能捞得起底下的淤泥。

也正是因此,李基对于豫州书院才会如此的重视,这既是为了培养真正属于大汉的人才所建的摇篮之一,也还关乎着科举制以及开启民智的重要一环,不容差池。

而即便是青春版的诸葛亮,做事也可谓是“滴水不漏”。

抵达了豫州书院后,李基视察了一圈下来,心中不可谓不满意。

顺带的,李基还视察了距离豫州书院不远的自然书院。

与豫州书院相比,自然书院更像是一个袖珍版的,不过也算是五脏俱全。

除此之外,在豫州书院相邻不远处,还有一处有甲士驻守的地方,李基也带着诸葛亮进去走了一圈。

只是在出来之后,诸葛亮脸上的震撼神色却是久久未散。

直至跟着李基上了马车返回汝阳城城内的途中,诸葛亮方才忍不住追问道。

“那被老师准备命名为‘报纸’之物,便是准备以之开启民智的利器乎?”

“然也,这也是为何需要开设豫州书院的原因之一……”

李基细细地向着诸葛亮述说心中构想,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