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威武!”

万名将士齐声吼道。

士气直冲云霄,使得头顶云朵尽散。

月余的训练。

那一个个坚毅的脸庞下,是无数血与汗的付出。

以及,近千万两纹银的滋补。

一日三顿肉。

豚、鸡、鸭、鱼、羊,乃至于牛肉,敞开的吃。

只要吃得下,想吃多少都可以。

这三十万将士,简直把过往一百五十载国朝军士没吃的肉,全部给吃了回来。

不仅如此,还特地请了太医院御医,为将士调配了补药,为降低大训练下产生的病痛和暗伤。

使得三军将士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子似的。

气势,焉能不足?

“全军听令!”

“刺!”

仇大将军喝道。

旗牌官军旗摇曳,万名军士整齐划一向身前草木桩人心脏位置刺去。

金属与木头碰撞的沉闷声登时传来。

“撩!”

军令下。

军士们身体微沉,力汇于双臂,猛然上撩。

“截!”

“拦!”

“崩!”

“……”

“砍!”

刀之利,利在砍。

随着将令意志,军士手中的陌刀,又快又准砍在草木桩人的肩部。

余力未尽,竟然直接将草木桩人一刀两半。

对此。

仇大将军相当满意。

不过。

点将依然没完。

“天巡弩,准备!”

仇大将军命令道。

军旗摆动,万名军士向后转,手上使力,将天巡刀重重下扎,刀柄入土,刀立于其上。

而军士跟随着另一方旗令官,迅速取出腰间天巡弩,单膝跪地,天巡弩置于面前,弩口向上倾斜。

“射!”

得到旗令,万弩齐发。

霎时间。

弩矢如蝗虫过境,朝着既定的草木桩人场地射入。

三百步内,数千个草木桩子被射成了筛子。

那些充作血肉的稻草,随着微风撒落。

“再射!”

“再射!”

“再射!”

“……”

军令不停!

天巡弩连射十次。

弩矢洗地之下,草木桩人像是狂风暴雨下的芭蕉叶,化成了一堆破碎草木。

“散!”

点将毕。

仇大将军下达解散命令。

“当——当——当——”

清脆而又尖利的敲钲声音响起。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万名将士有序归营,继续投入训练。

“大元帅!”

仇大将军转过身,朝着观礼的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兼北征大元帅王守仁拱手道。

与之一同观礼的,还有五军都督府参军事,兼北征首领官,英国公张懋。

和特邀的兵部尚书梁储,工部尚书杨廷和。

“做的不错。”

王守仁不吝夸赞道。

北征诸事繁忙,且是他一肩担之,关于大军日常训练之事,就全落在仇大将军身上。

整场点将看下来,士卒不得争功,进止皆有旗帜,号为严整。

军容之盛,远盛于上月十倍!

英国公,梁尚书和杨廷和尚书,深以为然。

以往这般军容,只在古书中,名帅名将麾下之景。

而今,亲眼目睹,不由得心生豪迈之意。

国朝军队如此,何俱天下一切敌?

强大!

仇大将军致意后,便按照大元帅提前交代的话,叫上英国公,一道下了点将台。

这举动。

让梁尚书和杨廷和尚书有些摸不着头脑。

“二位尚书,觉得北征军如何?”

王守仁手指着远处沉浸在训练中的将士,询问道。

点将的一切,皆是血与汗的结晶!

“自是强大!”

梁尚书不假思索道。

那天巡弩齐射之下,万物寂灭之景,令人无比深刻。

“两位尚书觉得,这如此强军,如若毁于文人之手,岂不是太过可惜?”

王守仁点点头,笑道。

笑容中,满是温和。

闻言。

梁尚书和杨廷和尚书却从尾巴根升起一股寒意。

“元帅这是何意?”

“我的意思,难道叔厚(梁储字),介夫(杨廷和字)不明白吗?”

王守仁反问了两位佯装听不懂的尚书大人,颇有深意道:“土木堡之事后,国朝军队,就受到朝廷辖制。

至今五十余载。

国朝军队在朝廷监察下,越发羸弱,越发无力。

长此以往,恐于国朝不利。”

委婉之言。

梁尚书和杨廷和尚书能听得出来。

王守仁没有直接指出,在过往五十载内,朝廷的文官集团,靠着层层剥削军方军费,克扣军方钱粮,到底获得了多少华丽屋宇和豪奢起居。

但也听出了王守仁进入军方,担任大都督,大元帅后,立志改变现状的决心。

见到天巡军之威的两位尚书同样明白,军方持续被文官集团操控,对国朝产生了多么大的危害。

“阳明(王守仁字),我想你也明白,朝廷与军方,非一朝一夕而成今日,想改良,也难以一蹴而就。”

梁尚书回之以委婉道。

国朝,承袭宋制。

虽然很多是在形式上,但是也说明了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军方大量军将战死,在力量上,文官集团对军方形成了碾压之势。

自然而然,国朝文官集团,就对国朝军方,玩起宋朝那一套。

因此,文官集团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对军方的“深耕细作”。

而今的军方,在陛下不计成本的投入下,或许有了强军之姿,但面对文官集团,胜算,依然不大。

“阳明心中,可是有了改良之法?”

杨廷和尚书眼中精光一闪道。

此刻。

他已经反应过来,此次军方邀请他们二人前来点将,是有备而来。

这是场鸿门之宴,而王阳明又是个鉴前毖后的人,想必,是想好了改变朝廷、军方之间压制关系的法子。

既然如此,聊聊也无妨。

虽说他们是文官,但却与大多数文官立场不同,以陛下,以国朝之利,为己利。

倘若王阳明之法,利于陛下,利于国朝,那么伤了文官集团,不过是背几句骂名罢了。

何足道哉。

“介夫尝闻晋文公三军六卿之法?”

王守仁再次点点头,说出胸中腹稿。

倏然间。

梁尚书和杨廷和尚书笑容收敛,色变斥骂道:“阳明是想裂国朝而称帝乎?”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