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朝九卿新增了三位。

内阁次辅大臣刘健主持国朝清丈田亩国策。

圣旨连连。

举国沸腾。

大街小巷流言无数。

朝廷之中人心浮动。

见阁老们、尚书们,稳如泰山,操持政务,文武百官,不得不如常办事。

整个朝廷。

像是被诡异所笼罩。

人人都觉得,头上悬了把利剑,不知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不过。

文武百官尚能安静,横行无忌惯了的勋戚、皇族,却是炸开了锅。

清丈田亩。

那些丈地缩绳、诡计、飞洒、宽线、隐田、匿户的逃税手段,就掩盖不住了。

定国公徐光祚、成国公朱辅、保国公朱晖,联袂入内阁讨要公道。

本来三位国公是想叫上国朝第一国公英国公张懋的。

却被英国公以军务繁忙为由,给婉拒了。

看样子,是不准备掺和国策之中。

况且。

英国公赐地,绝大多数是历代先皇赏赐,虽说也有些灰色土地,但在英国公一声令下,通通退了出去。

数以万计田亩,重新回归平头百姓手中,是瞒不住人的。

定国公、成国公、保国公,无不面露愤怒之色。

痛骂英国公是在背刺整个勋戚集团。

几万亩田地。

对英国公数以百万计的田地来说,不算什么。

可对大部分土地是靠不法手段兼并的其他国公府、侯府,以及伯、子、男爵府,是无法效仿的。

果不其然。

刘次辅利用英国公府的行为,在阁房内,对定国公、成国公和保国公,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指摘三位国公,辱没了其祖、其宗的脸面。

连骂带卷的,三位国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等出了内阁。

就传信给了远在应天府的魏国公徐俌。

不久后。

魏国公回信,对此事表达了遗憾,并邀请三位国公到应天府转转。

同时,托三位国公转达英国公,有空的话,一道来应天府玩玩。

秦淮风景正好!

看完信的三位国公,气的连肺都要炸了。

幸好。

国朝各地藩王的奏疏,如雪花般送入京城皇宫中。

疏中,无不在说朝廷有奸佞,内阁次辅大臣刘健是奸臣。

劝说陛下收回成命。

言辞激烈程度,貌似不亚于当年建文帝削藩。

这可以理解。

如果勋戚兼并土地时,尚顾念着一丝国朝律法,只敢在灾年趁火打劫乡民的田地。

那各大王府,仗着皇家的势,唆使王府侍卫和豪奴,在丰年时,就敢逼迫百姓贱卖田地。

往往王府所在之处,一乡、一县,乃至于半个州郡,都是,或都有王府强夺的田地。

根据国朝律法,王府庄田,是不必交税的。

但是,清丈之后,王府很难对那么多强夺百姓田地进行解释。

太祖有训。

凡朱家子孙,不得与民争利。

强夺田地,肯定是与民争利的行为之一。

到时候。

陛下降罪,申饬王府,王府不但要接受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监察,还要退还部分田地。

那都是费尽心思弄来的田地,也是维持王府酒池肉林的底蕴。

退还一亩地,就代表少喝一口美酒,少幸一个美女。

这对“枯燥无味”的王府生活,是极大的打击。

只是。

三位国公,等了好久,盼了好久,依然没等到陛下的反响。

那无数封王谏,入了宫,就像是石沉大海一般,什么涟漪都没有泛起。

就在三位国公思考,要不联合文官集团和皇室联合向宫里施压时,一则传闻在坊间流传开来。

陛下曾言,假如清丈田亩国策无法顺利推行,那就效仿刘裕诛刁家。

勋戚中、皇族中,有些焚书坑儒的存在,不知道刘裕诛刁家是什么典故,但很快,就有明白人给予了解释。

天下田地,任民之力,自取之。

刹那间。

国朝官员、勋戚和藩王,纷纷闭上了嘴。

流言。

不会空穴来风。

况且还是这么巧。

必然是高坐龙椅那位的授意。

咬牙切齿之后,只能思考别的法子,来应对清丈田亩国策。

国朝无数官员的师爷,勋戚的门客,王府的幕僚,因此愁白了头。

然而。

留给乡绅、小吏、官员、勋戚和皇族的时间不多了。

内阁,阁房。

刘次辅将自己那份儿政务,均分给了李首辅和谢阁老。

“希贤,你这一去,我和于乔再在政务上有不同意见,就糟糕了。”

李首辅半开玩笑道。

紧急政务,军国大事。

是要内阁进行票拟的。

以前三个人,票拟很简单,要么二比一,要么三比零,通过,或者不通过,都能在内阁内决定。

这刘次辅一走,两个人,就容易形成一比一,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尴尬局面。

“清丈田亩之事,先从京畿之地展开,只要不是特别紧急之事,都能让人快马送于我,我予以票拟。”

刘次辅回之以玩笑,摇摇头道:“若是不成,国朝明君在位,内阁凡有不决之事,皆可呈入宫中。”

随着杨一清、梁储、杨廷和,这些原属东宫和绝对忠于陛下的人踏足六部尚书之列。

可以说,完全属于陛下的朝廷,已然诞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辈新鲜一辈陈。

再等到他们这些老不死的离开国朝中枢,先皇的中兴之治,就会彻底转变为陛下的盛世之景。

“这倒是。”

李首辅唏嘘道。

陛下对国朝,就像是那刚撕破黑夜的太阳。

而他们,就像是黎明前最后那几朵乌云。

太阳,屹立不朽,乌云,终会散去。

“户部那,就拜托宾之多多照顾了。”

刘次辅不无担心道。

次孙的能力。

是不足以担任一部尚书的。

他离京后,要是没人盯着,必然会惹出大乱子。

“我会让天赐(中书舍人李梦阳字),多去户部理事。”

李首辅点点头道。

老友就这一个孙子,可得看好,不能死了。

再说。

让爱徒多去户部理事,提前熟悉六部事务,对以后踏足九卿之列也有不小帮助。

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希贤,小杰即将入京,你不再等等了?”

谢阁老笑道。

刘次辅三子刘杰,得圣眷入大理寺为卿,也是国朝九卿之一。

这刘家三代,一位阁老两位九卿,显赫至极,可谓国朝第一家族。

作为立志打造属于国朝世家的他,羡慕到了极点。

“不了!”

刘次辅眼中流露出一丝温柔,叹了口气道。

舐犊情深。

而他。

正是在为子孙做事。

陛下有汉武大帝之风范,国之大幸。

但对他而言,只希望有一天,儿子、孙子触怒陛下后,陛下能看在他为国朝清丈田亩,立下大功的份上,留下一命。

一念至此。

刘次辅坚定了下来,取过天子剑,踏出了内阁。

国朝,起风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