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商道上奔驰的骏马多了起来。
封李厥为中山王的信使和从西域前往长安的红翎信使交错而过。
长安的太极殿,李承乾坐在最高处。
一封封的急报在诸臣手里传阅。
原本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辽东高句丽突然收缩兵力,开始龟缩,积蓄力量。
到处游走的斥候军里面,突然发现了新罗人,倭奴人。
也就是说他们三者已经全部联合了起来。
逐一击破已经是不可能了。
朝廷需要改变对辽东的军事政策。
游曳在海面上的倭奴人的船只也越来越多了。
在西边西突厥也已经举兵造反了,草原上的各部像是突然消失了一样。
偏居一隅的吐蕃也派出三万人下了高原。
聚集在那里,似乎在等着什么。
吐蕃蹲在那里就像是一个旋涡一样。
把西域的那些来不及离开的部族强横地吸收到它的肚子里面。
吐蕃是三万人下高原,如今已经快五万人了。
多出来这两万人在非战时是辅兵。
一旦开战,这些人就是替死鬼。
专门用来消磨大唐的骑兵和火药的。
这是禄东赞的第一道计谋。
如今,这群人已经开始威胁到了商道。
就连路过的信使,他们都敢围堵了。
为了让西域的消息不断绝。
兰州都督长孙家庆已经分兵五千开始沿途巡逻了。
随着军报传开,大家看完。
大殿也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先前大家都觉得颜白统管的兵部对未来局势的推算过于捕风捉影。
过于杯弓蛇影了。
如今看来,颜白的担忧是正确的。
颜白没有承认这是自己的功劳。
颜白之所以知道这些并不是因为他很聪明。
是因为少府监有一大批实习的书院学子。
他们通过统计商队收益的数据来获取信息。
数据不会骗人。
从而有了猜测。
这根本没有什么复杂的。
在大唐年轻人的思想里,大唐周边只要有人。
只要这人和自己长得不一样。
他们就会自动把这些人想象成敌人。
常常思考着怎么去杀敌,怎么去立功。
李靖抿了一口苦涩的药,轻轻叹了口气。
人的名,树的影。
听的李靖的叹息声,大殿更安静了。
大家都知道,李卫公这是要说话了。
李承乾见状赶紧道:
“卫国公是军中无敌的智将,父皇一直告诫我要多听你的。
如今这局面,不知国公怎么看?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承乾很儒雅。
李承乾说话和李二不同。
李二说话比较硬。
作为大唐军功最盛的人,骄傲和自信已经浸润到了他的骨子里面去了。
没有人觉得不对,也没有人心里不舒服。
作为儿子的李承乾说话就软一些,很谦虚。
李靖很受用,笑道:
“陛下,其实臣倒不是很担心辽东。
臣最担心的是吐蕃。
按照目前的局势,臣认为此次吐蕃领军之人不简单。”
李靖指着挂起来的地图道:
“陛下你看,他屯兵不动,青海的席君买就动不了。
所以席君买现在被死死的咬在那里不能动!”
李靖轻轻叹了口气继续道:
“陛下,席君买的人马动不了,那威慑这片土地最大的力量就没了。
那些部族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
开始劫掠,开始威胁商队和信使了!”
“不说为了商队,为了不失去西域的消息,兰州的府兵必须动。
兰州这一动,吐蕃的目的就达到了。”
李承乾认真的点了点头:“疲敌之策!”
李靖深吸了一口气:
“所以,臣断定吐蕃这次领兵之人一定很厉害,
他驱使其他部族为盗匪在雪域肆掠。
图谋的就是让我们自乱阵脚。”
李靖说的太急,发出一连串密集的咳嗽声:
“陛下,十斤粮草从长安出发,到将士们手里最多剩下三斤,吐蕃的目的就是如此。”
(ps:《旧唐书》中有记载当年李靖征突厥的时候,后勤队伍从山东将粮食运到河套用了2个月的时间,而等到粮食到战场的时候,90%已经被消耗完。)
褚遂良听完轻声道:
“如此说来,西域要增兵?”
来济闻言冷哼一声:
“西域有安西军三万,琅琊郡公铁骑三千。
再加上沿途各城的将士,整个西域不下六万府兵!”
“增兵?是把北部草原的兵派过去?
还是把辽东的将士抽出来派过去?
如此多的人马,粮草何以为继?”
褚遂良闻言立刻反驳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