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寒风凛冽,鸣咽不已。

龙亢桓氏老宅附近,麦苗青青,绿意盎然。

桓彝随意走了走,感觉很是舒心。

家乡好,还是家乡好啊!

是的,桓彝已经回来了。

江东仕途不顺,编修国史的中书郎一做就是多年,颇觉苦闷。

建邮一度有传闻,说要任他为吏部郎,级别没变,实权大大增加,不过终究没有成真,于是干脆辞官在家,不干了。

淮南之战结束后,眼见着要检括户口、登记侨民,桓彝不再犹豫,连家产都不要,只带了些细软干粮,便举家登船离开。

呢,不但没人阻拦,还他妈有人送行,这就是大晋朝的国情一一说实话,如果有北地士族南下江东,情形也好不到哪去。

回到老家住了三月,该拜会的旧人拜会了,该走访的亲友走访了,甚至参加了一次谯、沛二郡士人的清谈聚会。

总体而言,有老关系在,融入得非常快,比当初刚去江东时还如鱼得水。

士族么,你帮我我帮你,剪不断理还乱,就是如此自在。

这一晃便到了腊日。

听闻儿子受庾元规、温泰真提携,入了黄沙狱当典事,心下稍安。

现在他要运作一下自己了。

他才五十三岁,身体康健,今年甚至还生了个儿子,精力充沛得很,自觉不该就此窝在家里,还可以在仕途上走一走嘛。

但老桓清楚,即便有老友庾元规帮忙,没有任何功劳的话,可走不上去。

在这一点上,北地风气和江东是有区别的。

说难听点,长子桓温好歹还阵斩金城太守窦涛呢,这是实打实的军功,你有什么?

桓彝肯定是无法上阵斯杀的,他只能另辟径,比如给认识的人写信。

当然,这需要让朝廷知道,不然如何能算作他的功劳呢-—”·

腊月下旬的时候,年节将近,丹阳丞杜义收到了桓彝的信,先是一笑,再是一惊。

笑是因为桓彝白费劲了,他本来就与北地暗通款曲,只不过也没有真的投降罢了。

惊则是因为桓茂伦怎么看出来的?难道我脸上写了叛徒两个字吗?

恰在此时,丹阳尹山玮遣人相召,一起入东宫议事,吓得杜义当场把信烧了,这才惊魂未定地上了牛车,往东宫而去。

******

东宫其实不“东”,整体位于台城西南部,西临运渎。

运渎,顾名思义用来运输的。

孙权搬来建邮后,令左台侍御史郗俭开凿运渎,直通仓城。

而今八十八年过去了,运渎还在使用,且年前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清淤疏浚,

不但可作运输之用,同时还是台城的护城河。

建邺东宫和洛阳东宫一样,开有三门,正南为承华门,东西两侧分别是安阳门和奉化门。

牛车穿过了一片杂乱的工地,停在了承华门前。

杜义下车后,回身看了下。

快要过年了,台城南侧的城墙还在持续营建,真是一刻不停。

“下次再来,还得经台城诸门。”杜义摇了摇头。

这个时候,亲随已与东宫二卫的兵士交涉完毕,可以入内了。

东宫二卫共四千人,都是从禁军转来的。

原本总计二万禁军,其实是按普开国初年七军五校的规制来组建的。

但东晋草创,显然无法完善宿卫七军及五校尉营兵编制。

到了最后,宿卫七军只得其三:左卫七千、右卫七千、骁骑二千。

其中,左卫、右卫轮番宿卫台城。

现任左卫将军是南顿王司马宗,右卫将军则是虞胤,此人是司马睿元配妻子虞孟母之弟。

宿卫七军中其他的前后左右四军将军亦有,只不过都是空头名号罢了。

五校尉营兵只有屯骑二千、步兵、射声各一千,总计四千人,由谯王、屯骑校尉司马无忌统率,驻石头城。

宿卫三军及三校尉营兵合称建邺禁军,归中领军王舒指挥。

建邺城中还有一些零散的兵马,比如西阳王司马开府,朝廷赐其“千兵百骑”一一字面意思,就是一千步兵、一百骑兵,归其个人统率。

类似司马的人还有,但基本只有一百兵到数百兵不等,不算禁军,不算郡兵,是朝廷为他们养的私兵,只能说大晋朝水太混了,太复杂了。

太子司马衷搬去东宫之后,左卫、右卫各抽调两千人,组建东宫二卫,这又算是东宫属兵了。

整个建邺城,从军队来看都是散装的,令人称奇。

杜义入了崇正殿,便看到了太子庶子江彪,想开个玩笑的,但人家是太守级别的官员,自己只是郡丞,官品还没县令大,见礼之后,便找了个靠外的位置,

老老实实坐下。

片刻之后,丹阳尹山玮入内,见着杜义,笑道:“弘治,坐那么远作甚?来我身侧。”

杜义苦笑了下,道:“罢了,这边可观庭中奇石,甚好。”

山玮摇头失笑,随后左右看了看,终于没见到颜含,顿时松了口气。

搬到东宫后,太子府又多了个太子詹事,乃会稽孔愉,不过同样没喊他过来,因为他与丞相王导相善,有些事不方便当着他的面讲。

“淮南、庐江二郡遭贼,总是坚守不出,也不是办法啊。”

“那能怎么办?上万鲜卑铁骑,纵然分成了数股,那也不好打。能守住城池、坞堡就不错了,开春之后,其自退走。”

山玮听到了有人在说话,定晴一看,却是太子洗马陈达和左卫率应玄。

原左卫率回家丁艰去了,应玄出任此职没多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