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权在这一时候虽然受到分割,但是制度的完善让这一时期相权的运行效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愈发提高。
隋唐的三省六部。
两宋的两院一门。
无一不是君权相权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的榜样。
宰相参与决策,决定朝堂大事,算是中国古代文明在制度领域的新高。
在提到明内阁制度之前,就不得不提到蒙元的“大宰相”和后来满清时期的“军机相”了。
蒙元的宰相权力甚至一度超过皇帝,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满清的军机处虽然是跪受笔录,但是其核心人物也算是半个宰相,皇帝也不得不听取其意见,用不用则另说。
历史,明内阁一开始就是以备咨询的秘书机关,
其首领撑到底也就是个正五品的文官,而且不分前后。
到仁宗、宣宗时期,才不断加强其一定的权力。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内阁并非合法机构,在官方地位,有没有用,尽在皇帝的掌握中。
明代内阁的巅峰时期只在万历初期的张居正内阁那里得到体现。
和宦官的合作让这一时期的内阁几乎等同于宰相。
但这是特别例外的。
大多数时期,宦官是属于皇帝放权的“内相”。
批阅内阁的票拟成为了它们的专权,内阁和司礼监不对付的时候,这两个机关几乎可算停摆。
所以,内阁在当时看来似乎对君权有所限制,但是其地位的尴尬性并不能领导六部。
即使六部尚书都在内阁里,那也得和司礼监达成参议目标,完成批红才能运行。
等到天启、崇祯两朝。
可以发现,内阁对皇帝的约束,真的在于皇帝对政治惯例的遵守与否。
即使内阁请辞,对于君主而言,换新的听话的内阁也不是不可以。
明朝皇帝的权力和清朝皇帝的权力相比只是稍微减弱,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加强的。
只是明朝皇帝绝大部分不管事,看去君主权力被限制而已。
军机处和内阁是华夏王朝相权演变中的怪胎,
有非常少的相权,以及几乎没有合法性的地位,几乎是皇权的玩物。
而这也是最大的优点。
或许从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内阁制度并不是一个好制度,但是当从皇帝或者皇权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的利无疑是远远大于弊的。
设立军机处的时机还没到,此刻大明还未真正一统,辽地依然有着蒙元势力割据。
文武分治现在并不适宜。
可内阁制度绝对是恰逢其时的。
“父王,孩儿想到一个办法为皇爷爷和父王分忧?”
“什么?”
一时之间朱标没反应过来,以为朱雄英还在说刚刚那件事情。
当他向朱标解释过后,朱标才反应过来自己儿子竟然要给他提供一个解决政事繁多的办法来。
这不免让朱标起了兴趣。
其实,对于政事繁多的问题,老朱精心设置了四辅官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以春、夏、秋、冬为名,任职者于一月内分旬轮流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可事与愿违,这一制度根本没有达到“佐理赞化,以安生民”的目的。
于是,老朱便取消了四辅官的建置。
饶有兴致的朱标微笑的看着朱雄英,说道,
“说来听听,让父王看看你这有着神童之名的麒麟儿是不是有着那等聪明才智。”
抱着不能被白嫖的信念,朱雄英此刻却谈起了条件,
“父王,我的办法绝对可行,可孩儿我既非朝官也无权职,不敢妄议朝政啊!”
朱标一愣,看着面前闪着狡猾目光的儿子不觉有些好笑。
这小子还给他来这招。
想要权!
“怎么,英儿现在就想要谋个差事?”
(想写的太多,理理思路,还是求读者大佬送送鲜花,给鲜花凑个整呗!)
飞卢18周年品牌升级回馈读者!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0日到8月20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