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老爷子,年纪大了,熬夜不好。”

说罢朱瞻坦便回到了自己的屋内。

朱棣看着朱瞻坦远去的背影。

“这小子,没大没小的。”

不过对此朱棣倒是并不在乎。

次日清晨。

朱棣给这个村子的百姓留下了一点钱财。

便继续游历民间。

这一次他看到了自己的大明将士身死。

一个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看到百姓虽不至于饿死。

却骨瘦如柴。

一年种的粮食本就不多。

勉强糊口都是问题。

还要面临沉重的收税问题。

现在的税额已经很小了。

北伐时期的收税可是要多好多。

这条路越走下去。

朱棣心中对于自己以前北伐的信念。

便越来越动摇。

心中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大明百姓生活富足。

北伐已经不在是朱棣心中唯一功绩的目标。

治理好国家。

等国力强大起来。

在北伐也成。

“你们说我要不要学汉武帝那样?”

“搞一个罪己诏?”

朱瞻基听见这话,直接甩了自己一巴掌。

确定自己没有听错吗?

罪己诏?

这东西他自然是清楚。

晚年汉武帝昏庸。

造成了巫蛊之祸。

大汉王朝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国本遭到了动摇。

倘若不是汉武帝醒悟下达罪己诏。

并且减少用兵,开始转为富民之策。

不然汉武帝恐怕就是大汉覆灭的转折点了。

巫蛊之祸牵扯的人,多大十万人之众。

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朝廷官员,皇室等等。

“爷爷,不至于吧?”

朱瞻基有点不敢相信的说道。

朱棣看了一眼朱瞻基。

随即目光朝着朱瞻坦望去。

“你举得呢?”

朱瞻坦看了一眼朱瞻基。

回应道:“大哥说的不错。”

“爷爷虽有错,不至于下达罪己诏的程度。”

“况且有我爹在给爷爷擦屁股,问题不大。”

“您只要少骂我爹就行。”

事实,就算是朱棣不管朝政。

大明都不会出现问题。

有朱高炽在。

朝廷就不会出现问题。

毕竟朱高炽的治国能力有目共睹。

能支持朱棣北伐这么多年。

国家却依旧照常运行。

朱棣病逝后,还开创了仁宣之治。

朱瞻坦也明白。

不论是永乐盛世,还是仁宣之治。

衔接人物都是自己这老爹。

毕竟后来的朱瞻基很多政策。

也都是在朱高炽的理念改进的。

朱瞻基的性格也深受朱高炽的影响。

仁宣之治,也是大明朝最为巅峰的时期。

当然,谁让朱瞻基的儿子不景气。

六十万大军全部折在了瓦拉手里。

直接将洪武,永乐,仁宣四代的积累。

一次性败光了。

有句话说得好。

土木堡之战,就是让狗来。

都不至于全军覆没。

六十万大军一字排开。

临时变道,都是千古难得一见的骚操作。

毕竟军队出征,都要在沿途设立粮仓。

变道后,六十万军队没了后勤。

首尾不能相顾。

差点打断了大明的脊梁。

朱棣并不知道未来的事情。

只是笑道:“哈哈哈,允了。”

“我这年纪,也老了。”

“是时候享享清福了。”

随即,朱棣便下令道。

“回应天。”

朱瞻基看着朱棣的笑容。

对着朱瞻坦树了一根手指笑道。

“二弟,厉害。”

朱瞻坦笑了笑。

“过奖。”

……

应天府内。

此时距离朱棣消失已经有段时间了。

东宫内。

朱高炽一脸悠闲的坐着朱瞻坦给自己新做的椅子。

一旁则是一众文官。

“太子爷,您真不知道皇去哪了?”

朱高炽眼皮稍微一抬。

“老爷子的行踪怎么可能会告诉我。”

“况且这次老爷子是临时变道。”

“我又不像是老三,手里有锦衣卫。”

“走走走,别烦我。”

朱高炽摆了摆手,驱赶着文武百官。

其实朱高炽知道他们找自己的目的。

他们得知老爷子要微服私访。

就套到了老爷子大致路线。

然后在沿路打造出永乐盛世的模样。

百姓安康富裕。

谁曾想,朱棣突然变道。

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会来找朱高炽的原因。

朱高炽对此也是不想管。

在驱赶了文武百官后。

朱高炽算了算时日。

朱棣走的也有些时日了。

按理来说早应该回来了。

但到了现在都还没有回来。

难不成真的是去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了?

……

汉王府内。

“老三,这老爷子到底去哪里你知道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