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现在资金更多了,华国电影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了。

宣传部门对于这次奖项这么重视是有原因的,80年代张译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为开端,陆续获得过世界范围内各大电影节奖项,但唯独没有拿到过最佳外语片奖。

这是华国电影人一直在内心深处耿耿于怀的,尽管有些话没有说出来,尽管有的人表示不在乎,但想法一直都在,从上到下,从组织到个体。

再看看这些年选送奥斯卡参展的影片:

2000年:《漂亮妈妈》

1999年:《黄河绝恋》

1998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995年:《红樱桃》

1993年:《凤凰琴》

1991年:《过年》

能得奖才怪了,奥斯卡一方面是属于美利坚的内部奖,一方面也是商业和艺术结合的奖项,拿纯文艺片来送,要么是反映了当下的热点,要么就得是寓于深刻。

但是就选送名单来看,这根本不搭嘎,想要拿个提名都难,其中翻译的问题也是一个让评委头疼的问题。

几千号的评委,有几个爱看这种闷片的?还是他国文化特别浓重的闷片?

2000年以后因为《卧虎藏龙》倒是改变了送片风格,但是第一次看功夫大片是新鲜,第二次看大片是还不错,第三次就算了吧。

可以说国内就一直没抓准奥斯卡的规律,碰上了一次就开始一直堆一种类型,然后到了15年以后就开始摆烂了,连《滚蛋吧,肿瘤君》都送去了。

.......

3月28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北美第二周票房出炉,0.97亿美元,下降幅度微乎其微,这个票房趋势证明了电影的竞争力,也证明了这部电影现在已经收回成本了。

现在北美的总票房是2亿美元,全球票房也已经达到了2.3亿美元,离出版商要求的5亿已经不远。

按照和出版商的合同,现在出版商已经在准备下一周的书籍封面改版,争取在下一周票房达到要求,合同正式生效的时候,就可以第一时间出版,占据北美的图书市场。

在这一票房成绩出来以后,罗温直接把现在明日公司的资金都分拨出去,开始进行00年的各个新项目启动。

首先是,拨了1000万给徐浩峰筹备《飓风营救》,这部电影的总投资是1500万,剩下的500万,由中影集团筹集。

中影集团提供了影片在欧洲地区拍摄的资源,并且给剧组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比例上占了一些小便宜,占据影片份额的百分之三十五。

这部电影的文戏部分比较薄弱,大场面的赛车和爆炸戏少的可怜,都是以简洁利落的动作取胜,重点都在于演员的训练上,而演员方面,吴樾和许情的片酬也比较低,所以制作成本比较少一些。

其次是给李忱的《蝴蝶效应》拨了3000万美元,这部电影相较于原片,多了很多特效的制作,演员方面也有了更好的选择,制作的费用也就相对的提高了不少。

最后,明日公司剩下6600万,都给了程耳,用于制作《哈利波特与密室》的制作。

第一部现在的票房已经可以证明这部电影的火爆,续集完全没有问题,可以开始进行前期的筹备制作。

罗温也在3月29日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

这是罗温第一次被《时代周刊》采访。

采访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罗温在好莱坞制作影片的心路历程,还有采集了罗温拍摄电影的一些花絮照片,再加上给罗温设计了一套表情,作为《时代周刊》今年第5期的封面。

《时代周刊》的记者准备用五页的内容,来叙述罗温的成长历程。

但是在最后评选罗温的时候犯了难,到底是把罗温归类到亚洲二十大影响力人物,还是归类到欧美二十大影响力人物,他们也拿不定主意。

说罗温是影响亚洲吧,他的电影都是好莱坞电影,说他是影响欧美的吧,但是他现在还是华国的导演身份,并且在自己的国内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绩。

最后还是他们的主编,在得到了罗温给的所有资料以后,将罗温归类到影响亚洲的二十大人物。

这一期在4月3日发布,封面是罗温在胶片的中间凝视。

周刊的发布,让罗温的声名暂时登到了顶点,罗温以自己的影响力和赚钱的能力,一举带动了明日公司的崛起,并且扶持了包括程耳和彼得在内的多位导演。

现在的罗温在作品上已经抛开了斯皮尔伯格,暂时排在了卡梅隆的身后,以参与制作的电影卖出27.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全球票房纪录的第二名。

《时代周刊》称这个成绩距离卡梅隆的37亿美元,只差一部魔戒的距离。

不过报道还说道,可惜的是罗温并没有坚持魔戒2的制作,而是选择开辟更多的系列电影,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是罗温能评选影响力人物的重要标准。

《时代周刊》还将罗温现在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并且公布了罗温手下的资产,包括了纵横集团,维塔公司,魔戒影视城,明日公司在内的股权。

最后得出了结论,现在的罗温拥有的资产,大概在6亿美元资产左右,主要是有一部分的资产查不到。

现在他们能看到的资产,都是明面上的,还有一部分的SBS的资产,还有罗温和卡梅隆正在进行的项目,都没有在统计范围内。

罗温也不准备公布,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过罗温也好奇周刊统计的数字是怎么来的,算是比较接近罗温现在的财富了。

这个数字让罗温多了一些紧迫感,从96年开始到现在才这么点钱,不太够看啊...

周刊在国内只有进口出版社有少量发行,都是特供给一些关注国际大事的学者,最早发出完整《时代周刊》罗温刊文的,还是纵横集团推出的新杂志《娱乐周刊》。

《娱乐周刊》第一期的封面,也用了罗温在片场的照片作为开刊的第一个人物。

只是可惜的是《娱乐周刊》的发行量并不大,目前暂时通过了邮政和其他杂志的渠道,打通了京、冀、鲁、苏、沪等12个省、直辖市的发行。

第一期的内容主要是罗温的报道、72届奥斯卡晚会、明日公司新项目发布、纵横剧的剧照,还有纵横艺人的最新动向等等,可以说第一期的内容是相当的扎实。

在《娱乐周刊》的先手宣传下,其他媒体也开始跟风报道,也有一些媒体早就开始布局欧美市场。

像是现在的新浪等互联网主页,也都开始开发新闻版面,是最早一批开设海外专场记者的媒体,其他的类似企鹅、网易等等网站都开始跟风。

网络媒体也因为这几个新闻开始崛起,秉承着互联网的免费精神,他们以最快的新闻时效,渐渐开始走向主流。

罗温还在洛城见到了风尘仆仆的丁雷,他现在正在华盛顿运作网易上市纳斯达克,现在已经走到了最关键的时段。

越是最后的审查阶段,丁雷反而事情越少,资料被华尔街的风投提交以后,丁雷有了大把的时间。

也是在这时候,他带着风投公司来明日公司拜访了罗温这个霸屏世界的导演。

或者按照丁雷的定义,罗温是个比他还会博取眼球的资本家。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