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电力送入所谓的“公共服务网络”,得到生存点,然后再用生存点,兑换技术,使用无人机。
是个良好的,正向的循环。
反正这地方也没人抢夺无人机的使用权。
总工程师陆远舟喊来了施工组,进行开会讨论--水坝加固和营地施工会使用一种新方法。
使用无人机进行辅助施工。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的无人机技术虽然很发达,都可以用于军用了。
但民用方面,用于工程或者其他方面却推进得很慢。
总工程师在工程方面是经验满满,但电子方面就不太懂了。
但看到当地研究人员施文华的方案后,他觉得使用无人机很好--因为这可以减少很多意外。
施文华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和自己的团队,在电脑上输入控制数据。
无人机齐齐起飞,整齐划一地飞向材料仓库,并在标记的地方取下需要的材料以及相应的包装。
取下包装,飞行到指定地点,在精准的激光制导下,甚至省去了放线这些流程。
工人和工程师只需要懂得使用无人机上挂载的工具,或是取下物料进行工作即可。
这样一来,省去运输和测量两个流程,效率起码加快了30%,随着流程的熟悉,还能更快。
总工程师看着忙碌的无人机和人类的配合,感叹道:“文华,你这建议真好!
用机器替代人力始终是工程的发展方向,你的点子现在是救了命了。”
施文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师,这其实不是我想到的,是一个学生想到的。”
陆远舟一愣,扫视了一圈房间里忙碌的人。
没看到一个在指点的,都是各忙各的,大家都好像不是太熟悉。
施文华见状解释道:“不是我的学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但是他没接受社会机构救援,现在还在市里。”
“还在市里?”陆远舟更加疑惑了,“怎么你们不救他呢?他为什么不加入?你怎么没把他叫过来?”
“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还在市区带着人建了水坝,收留了不少人。”
“自己?市区?他是谁的学生?”
“他...是本科生。”
“本科生?”
陆远舟头上似乎浮现出了一个个实体问号。
这些词汇单独来看都看得懂,怎么连在一起感觉那么抽象呢。
施文华对此深有体会--说实话他一开始也是懵的。
百闻不如一见,反正现在也进入施工阶段了,不出意外他们可以讨论一些别的东西。
不如让老师亲自看看。
施文华打开电脑文件夹,其中一个文件夹就叫做“城市水坝--谭星城私人水利工程(反复学习)”。
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细部图、结构图、电气图、机械图,还有进行计算的思路和过程,以及施工的过程和重难点,包括无人机施工的技术指南...
相当全面,甚至算得上是教科书了。
看完这些,陆远舟从一开始的惊诧不已,逐渐变成沉默不语。
“你说...这是一个人做的?”
施文华苦笑着点头,同时心中暗爽。
给他的老师一点小小的本科生震撼--就像之前的他一样。
本章已完 m.3qdu.com